本篇文章3085字,读完约8分钟

霍泽华(左二)分给村民。 王红霞拍摄

贫户张丙申在土鸡场养鸡。 辛亚娥摄影

今年3月底,陕西宣布全省全县脱贫。 这包括榆林市的8个国贫县。

初夏清晨,记者来到榆林市。 据该市扶贫办公室介绍,有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张家埘村求助的市委扶贫驻村工作人员。 于是,记者直奔张家埘村。

“老百姓的事一刻也不能拖”

记者首次会见的是榆林市委张家墕村第一书记庞泽华。

年3月,霍泽华和扶贫事业小组的队友们来到张家埘村。 两年多来,他学习了当地民谣,陕北的花腔让记者印象深刻,他一开口就能哼出来。

霍泽华回忆说,两年前,他一到村子里就对村子的情况皱起了眉头。 张家埘村位于307国道两侧,是典型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地头植被稀少,露出黄土。 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人均耕地不到2亩,低效农作物占的比例很大,要留恋黄土地无限的张家墕村民,打工。 村子里剩下的是老弱病弱,劳动力不足,村子里很多房子很破旧。

“我以为这里离公路很近,情况应该好一点,但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样。 张家埘村耕地少,非但没有发财,反而在这些土地上处理温饱成了问题。 ”。 霍泽华说。

记者采访了张方成和张加锁的贫困家庭。 他们家只有一个老人和一个聋哑儿子,另一个老夫妻不在,五个儿子外出打工。

村子里很多房子都像张方成和张加锁家。 面对这种情况,庞泽华第一时间带领员工走在村里的串门上,详细了解了村民们的困难和诉求。

霍泽华对记者表示,通过调查考察,张家塬村认为目前非常适合快速发展养鸡业。 ”。

霍泽华总是说:“消除贫困的攻防战,一天也不能延迟。 老百姓的事一刻也不能拖。 》选址、道路工程、电气工程、取水、鸡舍建设、现场维修等一系列事件,用了两个月就解决了。 总投资73.95万元,占地35亩,养殖规模3500只鸡散养土鸡场建在张家埘村山上。 然后,选择鸡苗,进行试运行。 2019年,开始大规模养殖,当年实现纯收入21万元。

霍泽华和队友们为村子建设文化广场,开展河道治理,搬迁土地,建设养老院,规划民风建设,向张家埘村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一些变化。

“张家埘村没有发生任何惊讶,每天发生的都是真正的脱贫故事。 “平凡地看到真相”是村民们经常对我们说的话。 ”。 霍泽华说。

张家墕村党支部书记张丕高说:“自从庞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民们实际感受到环境变了,村风变了,钱包鼓了起来。”

"产业选择正确,钱不打水漂. "

初夏的张家埘村,气温超过了30℃。 记者跟着工作人员爬了张家埘村的黄土高坡。

一望无际,蓝天白云下,硬化的道路蜿蜒延伸到村民家门口。 阳光照射下,家家户户新盖的门窗、庭院的墙壁格外显眼。 附近,山岭沟之间整齐分布着44间白墙蓝顶的现代化鸡舍,星星点点。

驻村工作人员高鑫鑫成了“鸡急”,他还是市委办的“技术特派员”。 一年多的在村经验,让高鑫鑫变身为养殖肉鸡专家。 “现在是中午,温度很高,苗鸡们都在小屋休息。”高鑫鑫告诉记者,养鸡最怕天气变化,所以每天早起,测量温度,防疫,喂饲料。 冬天在鸡场安装暖气灯泡。 ”。 面对技术难题,高鑫鑫一方面向保种场、防疫部门咨询,另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自己学习,仔细思考后传授给养鸡家。

“我们村集体正好有35亩荒地,离农户聚集区比较远,比较封闭空之间。 ”。 张丕高说,虽然很穷,但张家埘村是养鸡以前就传下来的,所以大家合计起来,选择了生态效益好、市场前景较大的散养土鸡产业。

为了保障地鸡、蛋的质量,驻村工作人员将从村民那里收购的玉米、黑豆、红枣、面筋等加工成饲料进行饲养。 由于精细化饲养,环境无污染,鸡苗成活率高,肉鸡和蛋的质量较好。 这个销售产品是因为供给不适合需求。

在村委会办公室,庞泽华给记者看了录像。 那是村民们分红的场面。

“合作社给了我们红利! ”2019年12月12日晚13点,村民们聚集在村里新修的文化广场,妇女们欣赏着秧歌,侧桌上整齐地捆着一叠红色纸币。

14点整,分红大会正式开始。 庞泽华扯着嗓子说:“建段立卡穷人家张翠梅,分红500元。 张润平协助村子开展土地流转,奖励500元……

“来了! ’张翠梅一边回答,一边跑到红利台前,签名,收钱,数钱,一下子写完。 “你们真好。 只用了一年的功夫,鸡场就赚钱了! ’张翠梅高兴地说,把钱放在口袋里了。

今年1月19日,土鸡场营收第二次分红,分红7.88万元。 两次分红共计16.19万元,占收益的77%。 此外,土鸡场还逐一发挥了贫困和双赢的贫困,为6户贫困家庭每人免费建设了标准化鸡舍,分发了50只土鸡,推广了300只贫困家庭养鸡。 生蛋后,如果穷人没有销路,可以在养鸡场销售。 另外,养鸡场雇佣了3名建设卡贫困者。

49岁的张周平是村子里6户养鸡户之一。 “一年前,听说村里给穷人家免费修鸡舍,送鸡苗,我应职工号召,利用家里荒废的老房子养了50只鸡,每天只喂两次纯粮食饲料,也不影响种田。 通过养鸡,我增收了5000元以上。 ”。 张平开心地说。

“这个养鸡产业选择得很正确,驻村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合作,投入的钱没有打水。 ’霍泽华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

“生活有保障,生活有价值。”

张加锁老人今年73岁,去年摆脱了贫困。 记者走进他家的院子,院子打扫得很干净,种着常见的蔬菜。

老人牙齿洁白,口音很重。 他说:“这几年,多亏了员工,我们的村子变成了现在这样。 工作人员给村子点上路灯,到了晚上就闪闪发光,就像白天一样。 ”

村子修好广场后,下午6点多,张加锁老夫妇去广场锻炼,8点多回家看电视。 “生活有保障,生活有价值。 ”张加锁说。

工作人员把以前的卫生院建设成“幸福院”,是65岁以上的老人,如果不想做饭,可以花2块钱来这里吃饭。

“在山上建养鸡场之前,我们没有分过红。 村子计划在山上平整田地种山椒鱼,在沟里收集水,夏天可以游泳划船,冬天可以滑冰。” 张加锁说。

张加锁老人介绍的扶贫项目,是村里启动的土地流转后计划建设的花椒种植项目。 在庞泽华的带领下,记者爬上了村子的高土坡。 庞泽华介绍说:“计划移动尽可能多的土地,种所有利润高的花椒,不种利润低的枣树。”

霍泽华还带着记者参观了重返季节的蔬菜大棚。 里面种的香瓜、藤蔓藤小西瓜等青涩的欲望已经成熟。

村子里还引进了太阳能发电。 记者看到占地16亩、发电量200千瓦的光伏电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目前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张家埘村集体合作社的“家底”越来越厚。

“从村里引进扶贫项目,我进行土地流转有收入,可以得到村里的集体红利,感谢驻村工作人员真心的帮助! ”。 村民王玉林说。 去年夏天,王玉林获得了500元的太阳能发电红利。 女儿考上了大学,驻村的员工向她申请了3000元的补助金,联系了爱公司的家,帮助了3000元。 村里今年得到了5名被大学录取的学生的资助。

村民生活遇到困难时,庞泽华会热情帮助。

小张长大了耳聋,但是买助听器不容易花钱,所以庞泽华和市、县残联对接,为小张申请助听器,更方便了这个过了60岁的老人的生活。

村民张生维有慢性病,但因不住院未能享受慢性病医疗保险。 霍泽华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他办理慢性病医疗保险。

穷人家的王奶春在国外家政,他自愿对接雇主,完整地说明资料,为她补充了5000元劳务奖。

贫户张尚兵的外孙在榆林上学,有困难的时候需要帮助,他也积极联系,努力协调处理。

今年年初,村民们向庞泽华送上了锦旗。 锦旗上写着“为了扶贫温暖民心,为了民业创造事实”。 这是村民发自内心的话,也是扶贫事业队的真实写照。

标题:“陕北张家墕村脱贫见闻录”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