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66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汛期,我国各级气象部门立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抢大防洪、防洪、抢险,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充分应用气象卫星、雷达和智能电网预报等现代化装备和技术,/ / 以及进入汛期以来23次大范围强降雨的落地、强度和时间,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准、服务不漏,为各级党委政府防洪救灾和人民群众抗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天”字活跃在重器汛期服务中

多源数据融合实现“气象现象一张图”,“数理一体”提升全链条性能,八种观测设备达到全覆盖,出现气象云资源池精细化监测……进入汛期后,综合气象观测产品系统“天气天衍”、气象大数据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识别等技术手段,“天衍”实现了从“ct级”到“全息级”的观测,对冰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天气过程进行了实时准确的监测和预警,对能见度、雷电判断、台风定位、台风定位、 其中,冰雹产品命中率达95%,雷暴聚类产品成功率达90%。 今年,通过算法的配合,“天衍”充分满足了个性化定制的诉求,备受交通、建筑、农业等行业公司的关注。

“天擎”整合气象领域的数据和算法资源,使算法更接近数据,处理过去各业务系统调用、存储、传输带来的冗余问题,推动气象部门适应大数据时代,推进气象业务系统的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山东、内蒙古、安徽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天擎”1.0版的建设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天擎”业务的试运行。

从气象雷达到国家地面站的8种观测设备,从新疆喀什探测空站到山东荣成探测空站,从观测设备的数据中获取数据进行判断……这些都离不开“天衡”。 该系统由数据获取、质量控制、诊断错误、数据判断4个业务环节组成,“一张地图看好坏”,各方面、多维度同时监控各设备的数据质量状况。 从今年5月开始启动每月一次的质量例会制度,针对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推进了建立以8种观测质量最高为责任主体的改进机制。

400种气象资料的传输情况、30种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气象云资源池的精细化监测、网络安全的全面态势感知等,都通过“天镜”体现为一体。 一旦发生问题,各类业务系统的警告将通过多种手段及时发布,辅助紧急决策指挥。 在“天镜”的帮助下,气象新闻业务逐步形成统一运维体系,并逐步走向集约化、综合化、流程化阶段。

我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将突破关键技术

中国气象局表示,今年汛期以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3号气象卫星等持续对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要点湖泊水库水体进行了精密监测,今年编制了56期水体监测报告。

年发表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以来,我国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成果丰硕。 目前,我国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影响较大空前有所提高,业务系统基本建立,关键技术有了实质性突破。

在关键技术方面,中国克服了静止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平台图像导航配准等关键技术,卫星定位的定标精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grapes模式卫星资料同化占有率从62%提高到73%,是新型卫星资料数值模式同化能力取得明显突破的国际首次数值模式和卫星观测相互作用模式,使观测效率明显提高的灾害性气象观测时效提高了5分钟,台风平均定位精度稳步提高,海冰、卫星观测的平均定位精度稳步提高。 路表温度等气候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卫星遥感核心气象业务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实现气象警报“快准快”

今年6月18日,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锋暴雨联合科学实验展开首次飞机观测,搭载云雷达和云中水凝胶物探测器的飞机从湖北宜昌三峡机场起飞,穿越梅雨锋降水云团进行空基观测。 另外,位于湖北咸宁的中国气象局江中流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荆州江陵观测基地通过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gps探测空系统等地面观测设备进行了观测,符合飞机观测和天气演化 中国风云4号卫星等气象卫星数据也实时调出,进行拆除。

从高空到云中,从雷达到卫星,从云团形状到移动路径……多种探测手段共同构建了立体观测互联网,各方面开展了梅雨前线宏观环境、云微物理和降水观测,为探索梅雨前线暴雨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月16日至7月19日,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强降雨带东移,席卷重庆、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在典型的梅雨前线暴雨过程中,湖北咸宁、襄阳、穗归、荆州、安徽合肥和寿县、南京江宁等地的试点观测 此次试验首次将梅雨前暴雨的观测和研究范围扩大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等梅雨前主要影响区域,全面“记录”了梅雨前系统的快速发展过程。

“流域联动、多方协同的实验思路对探索梅雨前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动力、热结构、暴雨云团的水凝胶物结构和微物理特征有重要帮助。 ”。 据试验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崔春光研究员介绍,试验针对梅雨锋系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的结构特征差异,分析研究了梅雨锋系统从西向东移动中的一些变化规律。

8月14日,甘肃省陇南市洪灾救援指挥部大屏幕开始滚动气象预警新闻、降水实际情况分布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等。 陇南市气象部门密切关注雷达监测资料和降水实际情况,根据现实情况升级暴雨预警信号,通过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平台,向有关县区各级干部和市级机关联络员发布了短时强降水监测网站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预警。

“报警消息发布及时准确,通过平台规范省级指导、市级订正、县级发布一体化工作,报警信号产品被送到基础预报员桌面,处理了报警信号发布效率低、提前时间短的问题。 预警量实现6小时以上,第一时间向一线防汛部门提供气象新闻。 ”。 兰州中心气象台副台长刘新伟说。

标题:“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技术显身手 台风暴雨预警有望实现“早准快””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6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