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3字,读完约2分钟

在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永强村的采访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最难忘的有两个。 一个是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开的万寿菊,另一个是文化大院舞台上精彩的公益演出。 这两条中,前者与产业有关,后者与乡风有关,在走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永强村的物质精神用双手抓住,双方脱贫。

深秋,万寿菊盛开。 黄澄澄澄在一个花蕾很大,几百平方米的院子里陈展,光彩夺目,是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美化环境吗? 是的,但不是全部。 据永强村党支部书记邵广宇介绍,这种花是化妆品生产所需的原料。 年以来,永强村迅速发展庭院经济,栽培万寿菊、红干椒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为了确保销路,村子还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 “从8月开始,每周可以领一次花,一年可以领7、8次,0.4元一斤,贫困家庭每平方米可以领3元补助,一年赚了老百姓米面的钱。 ”。 邵广宇说

除庭院经济外,永强村近年来还迅速发展了特色养殖、棚膜园区种植、光伏发电等多项产业和项目。 通过与市场化主体合作扩大集体经济,村庄为了实现村民增收,目前已经实现了全村贫困家庭扶贫项目的全面覆盖。

51岁的村民姚井珍在村里的产业摆脱了贫困。 得益于养殖扶贫羊、万寿菊种植、棚膜园区、光伏项目的红利,她家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元。 医疗费也不再是难题,如果有新农合和特病卡,治疗费的90%可以报销。 在永强村,姚井珍这样的147户人家曾因病贫困,但现在已经摆脱了贫困。

温饱不足,精神摆脱贫困也不落。

姚井珍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忙着赚钱,她还是村里文化大院的文艺骨干,闲暇时总是拿着扇子扭扭秧歌,和姐妹们玩得很开心。

“太阳出来暖暖的,锣鼓齐鸣……党中央如山号召,为扶贫攻坚战线。 各级领导一齐动员,共产党员先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永强村文化大院时,舞台中央十几名身着鲜艳服装的村民演员手拿秧歌,二人传唱曲调赞扬扶贫艰苦政策。

舞台上,76岁的文化大院创立者丁亚范精神饱满,歌声朗朗。 丁亚范说,文化大院这几年编排的各种节目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的。 文化大院成立9年来,已有成员70多人,公益演出270多次。

“为村民演出,做公益志愿者,这几年看到村干部这么尽心尽力,我也想带领周围的人,给大家带来欢乐,自己也想学习文化和党的政策。”姚井珍笑着说。

干净的柏油路、街角明亮的路灯、统一油漆的庭院墙壁、还有新建成的无害化厕所……乡风美、产业兴盛,永强村的村民笑着脸。

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看永强村怎样“双脱贫””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