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9字,读完约6分钟
过去不分昼夜进行人工观测,现在全面自动化数据更精细了
多是全天候的捕雨气象观测故事
阴晴冷暖有什么变化? 风雨什么时候来? 一般来说,气象观测员的工作似乎很浪漫。 闻到春天最初的气息,捕捉到夏天最初的闪电,可以最先看到冬天的雾霾……但是,他们的工作远离繁华的城市到郊外,常年伴随着冰冷的设备和数据,每天无休的记录,艰难、枯燥、浪漫。
最近,我们进入了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 我知道这是被中国气象局认证的中国百年气象站,被称为“观测天空表情的人”的气象观测员的工作。
观测者无论风雨,都必须尽快到达“战场”
时间节点: 1990年代
事业特征:气象数据全部依赖人工观测记录
百叶箱、地温、日照计、蒸发器……在位于邛宁区张村的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数十台观测仪器有序分布在气象观测场内。 针对这些观测场的“宝贝”,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韦雨汶如数家珍表示:“使用用于测量日照时间的日照计、雨量计测量降雨量,使用旋转的风杯测量风向,百叶箱中有两套用于测量温度和湿度的温湿传感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气象观测非常重视科学性,百叶箱本身也很有学问,1.5米的统一高度确保了数据和国际轨道,容易统计。 据韦雨汶介绍,地面站观测员每天全天候连续观测云、视界、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天气数据。 到2004年为止,观测全部依靠人工,每天进行8次定时观测。 观测员每天需要在雨天必经的20分钟前出现在观测场,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发布等,工作量非常大。
“作为气象观测员,时间观念必须强烈”韦雨汶说,各观测要素要与世界所有气象站同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必须严格遵循中国气象局规定的时间。 那时,似乎只有20分钟在战场上“战争”,每分每秒都很紧张,不允许有丝毫的犹豫和失误。
我至今还记得惠灵顿1995年刚工作时的情况。 第一次值班是凌晨2点,她0点接班,1点40分把书夹在一边,拿着手电筒,赶到了观测场。 一个气象要素的观测时间只有两分钟,要求1点56分返回值班室继续观测风向风速和气压,2点必须定时编辑,2点03分必须发送编辑的信息。 当时的紧张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的观测所设备简陋,没有计算机,所有气象数据经人工观测计算订正后,需要用代码翻译,最后通过电信局电报发送到自治区气象局。
韦雨汶维持着自动酸雨设备
气象数据发送分手“旧”发电报告方法
时间节点:进入21世纪
事业特征: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并存
在人工观测的时代,气象观测员们最害怕的是恶劣的天气,被淋湿落汤鸡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韦雨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观测是在春末的下午,冰雹伴着大风突然袭来,观测着雷暴的她一时没有反应。 突然意识到,她拿着伞跑到门外去捡冰雹。 观测者最多只能拾取10个,必须在10分钟内发送信息。 不顾被冰雹打得头疼,韦雨汶焦急地捡起冰雹,向办公楼喊道。 “大家帮我捡冰雹吧! ”同事们都离开办公室捡了大冰雹,“这里有大的”“这个更大”……
然后,在大院里施工的工人看到大家都很兴奋,就加入了捡东西的队伍。 冰雹重要消息传出后,韦雨汶和同事们才松了一口气,工人们听后才知道捡冰雹只是为了争取时间而收集准确的观测数据,大家都为自己的行为而笑。 在人工观测的时代,这样的情景曾多次发生。
韦雨汶说,温度、气压、湿度、风等所有数据的观测、抄录、校正都不能有错误。 作为国家基本气象站,数据不仅可以为当地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交换共享,为世界气象组织了解世界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不得延误、漏报、误报。
随着设备更新换代的进行,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程度也在提高。 2004年,自动气象站正式采用,消息传输的方法从发电报变为网络传输,地面观测数据传输频率也从传统的人工观测变为每3小时1小时。
小数字显示出巨大的变化。 年,自动气象站升级为新型自动站,各种仪器的性能和自动化水平再次提高,国家基本气象站从原来的全天候值班改为夜间值班。
韦雨汶说,现在她不用上夜班,从保障数据到保障设备,她依然要随着观测,一点也不马虎。
气象观测员们正在修理有故障的设备
数据实现分级收集气象预测更为及时
时间节点:从今年4月开始
事业特征: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
过去,老一辈的气象观测员用笔、纸、电报机“老三大人”开始了中国气象事业。 从今年4月1日开始,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了人工观测,进入了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
“自动站全天候不间断观测,数据更加准确客观,实现数据分级收集,公共服务更加准确及时。 ”韦雨文说,与人工观测相比,自动化气象观测的能力明显增强,比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人工观测数据的频率不足。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的自动化,雷电捕雨的日子画上了句号。 对韦雨Wenchen来说,业务重点也将逐步向数据应用、设备维护等方面转移。
“南宁国家自动站(主)在-07-2612点草面温度//不对、地表温度//不对……”7月26日12点,值班手机的报警消息突然响起,准备吃中餐的韦雨汶和两个值班人员马上放下餐具,修理设备。 当时气温达到34.5℃,有些身体头顶傲慢,汗水湿透了衣服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修好。 8月17日晚上20点,警告消息又来了。 韦雨汶和其他值班人员立即放下手电筒,爬上11米长的风塔进行修理,只用了20分钟就修好了故障。
“故障新闻是命令,4月自动化正式启动后,观测者无需进行日常监视。 但是,为了数据的完整性,我们坚持全天候应急,只要收到故障警告,无论白天黑夜,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修理。 ”。 韦雨汶告诉记者,每天早上换班后,观测人员首先巡视,发现有无异常设备和异常数据,并进行更正解决,故障维修已成为他们观测人员日常工作的要点。 “随着观测的精密,预报的精度会提高,”韦雨汶说。
爱一行,一行,精锐一行。 25年来,韦雨汶川一直从事地面观测事业。 在韦雨汶和同事的努力下,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共获得省部级奖10次,厅级奖30多次,一人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广西技术名人”“全国气象领域技术名人”。
(记者赵金玲通讯员张芳琳/文照片由南宁市气象局提供)
(作者:赵金玲张芳琳)
标题:“走进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全天候捕风捉雨 气象观测故事多”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