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4字,读完约5分钟
老挝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集中管理中心、中老两国工作人员监测电厂设备运行,进行电力和水情管理。 记者孙广勇摄影
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老挝南欧江水情监测、孟加拉河底隧道建设……如何破解“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中国在调研、建设等行业拥有的硬核实力,不仅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共享技术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表示,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差距相对较大,依托我国工程建设的特点,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一定会碰撞出越来越多的火花,实现互利共赢
开辟柬埔寨公路建设的新思路
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项目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企业(中国路桥)投资建设,连接柬埔寨首都金边和西哈努克港,建成后将成为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 项目全长约190公里,为双向四车道。 除了当地多年的高温多雨之外,从金边到西哈努克港之间行驶的多为重载车辆,因此项目对路面建设的质量,特别是高温和重载有很强的要求。
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专门建设中心试验室,设有12个操作室,可开展骨料、石材等共24种201个参数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和化学分解。 为了处理工程中遇到的难题,试验室首先使用了中国国内的改性沥青技术,这也是柬埔寨首次使用该技术。 但是,在沥青技术问题处理后,沿线骨料为酸性砂岩,与沥青的粘结性差,面临着挑战路面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新课题。 为此,试验室还集中力量开展了大量基础试验,最终以砂岩细骨料代替部分石灰岩细骨料,根据碱性石灰岩与弱酸性沥青更好粘结的原理,探索了较为有效处理难题的创新方案。
“金港高速公路项目中心的试验室从试验机、标准化程度等方面来看,目前是柬埔寨最先进的。 中国项目建设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为柬埔寨道路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 ”。 来参观的柬埔寨公共工程和运输部国务秘书易卜纳表示,希望将试验室建成共享柬埔寨道路建设技术的新平台,开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使更多的中国技术惠及柬埔寨的基础设施建设。
老挝南欧江装上水情监测的“眼”
老挝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中心的视频监控显示屏上,南欧江流域数千条中英文水情新闻实时滚动。 “这些数据均来自南欧江水情自动测量系统,具备无人值守24小时工作能力。 ”。 集中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介绍了。
南欧信息自动测控系统是南欧江梯水电项目的配套项目,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企业(中国电建)投资建设。 是老挝第一个流域性水情测报系统,是老挝目前规模最大、最广的水情测报系统,被誉为南欧江流域的“目”。 该系统于2009年5月投运,实现了南欧江流域水文、气象、工情等新闻的实时自动采集、传输与解决,具备水文预报、预警新闻发布等功能。
“有了科学可靠的气象和水情新闻,可以根据水库的水位、流量等实时调配各电厂的水量,分配发电负荷,提高水量利用率和发电效率。 》集中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显示,南欧江流域能较有效地应对洪水、干旱、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保障沿岸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电站的运营。
中国南欧江发电企业员工埃里克的家在南欧江畔的哈克村,全家世代以捕鱼为生。 以前在河里捕鱼的时候,河水突然暴涨,所以只能赶紧应对,几天后发现上游下了暴雨。 埃里克说:“有了这个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家人打鱼时心神不宁,随时掌握天气情况。”
“感谢中国公司将智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带到老挝”老挝能矿部副部长西纳瓦表示,为南欧江流域的农业灌溉、渔业、航运、旅游业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老挝正在探索在其他流域宣传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可行方案,积极与中国云南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丰富老挝水文新闻库,构建防灾减灾新模式。
推动孟加拉国培养大量技术人员
孟加拉国的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位于吉大港市卡纳普里河入海口,是孟加拉国第一条水下隧道。 该项目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路线全长9000多米,全部使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建设。 目前项目进度减半,工程质量得到业主高度认可。
项目从启动之初就建立了整套规范的试验体系,设立了600平方米的试验室,包括混凝土室、力学室等功能室,引进了业内领先的仪器设备。 为了进行“明挖隧道主体结构润湿面积所占比例”的质量控制,试验室通过数据观察、仪器检测,对主体结构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精密调整,大大降低了以前主体结构发生裂缝造成的润湿面积的诸多不利影响。
米卡姆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试验室工作。 他从一个实验仪器的操作规程开始学习,现在成了功能室的负责人。 “这里仪器先进,专业化程度高,所学技能让我终身受益。 ”。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米卡姆与中方员工一起坚守岗位,确保工程进度。
“通过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孟方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得到了提高,为我们培养了许多宝贵的技术人员。 ”项目指挥长哈努尔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沿线各国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动和培养了大批当地技术人员,为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重要动力。
(驻泰国记者孙广勇)
(作者:孙广勇)
标题:“中国技术助力破解工程项目难题 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硬核力量”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