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60字,读完约9分钟

采访专家:交通运输部道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岑晏青

记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齐慧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智能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活便利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诉求。 习主席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要推进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入运用,创造更智能的工作方法和生活习惯。” 今天,广泛的智能化应用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但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来越方便的移动。 在人们生活工作方法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党中央出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理念,特别是“两个新一重”建设投资的引领,使我们的小康生活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变化。 从一票难到另一票难,是新的快速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读懂我们的全面小康】生活便利化,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

人们出行条件的改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移动有了那些变化? 其背后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如何满足未来大众数字生活的新诉求? 就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道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岑晏青。

智能化使生活更加轻松

记者:创造更聪明的商业方法和生活习惯,这些我们已经有了深刻的体验。 例如,人人拥有的手机,除了通信联系外,商务活动、旅游购物、监控管理等都可以一机搞定,大大便利了大众的生活,其中数字旅游最让人感触颇深。 请谈谈交通现代化建设如何影响我们的小康生活

岑青:要说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便利出行的基础,那么新闻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是人民群众便利出行的关键。 据春运介绍,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委托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的第三方监测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出行距离从年的375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394公里,跨省出行人数比例从37%增加到43%。 移动方式也以道路和铁路为中心,空转为铁联运、铁联运、铁路+自驾等多种方式的联程移动,网购券比例从年的67%上升到2019年的81%。 在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闻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给交通行业带来的一些变化,便捷的出行让人民群众感到满足和获得感。

便捷出行是数字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通新闻化建设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一个是实时交通新闻服务。 最典型的是手机电子地图,百度、高德等手机电子地图服务已经覆盖全国400个城市,客流量突破7亿人,基于手机电子地图提供的交通新闻服务,从单一、静态路径规划,到实时路况。 此外,以航班新闻和车次新闻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专业行业的新闻服务发展迅速。

二是旅游全过程“无纸化”和换乘便利化服务。 运输公司将围绕旅客出行全流程诉求,大力推进在线服务,在出行全过程实现“无纸化”。 2019年春运期间,铁路推出快速进站、网上人脸检测和候补购票试点,民航共有229个机场开通自助机和电子登机牌,32个千万级机场将客运值机安检、登机全流程电子化,公路98%的二级客运站网票 并且,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不断提高综合运输中心的智能化服务能力,精心制定空巴通、空铁通、铁路无轨站、异地候车、站内换乘等便利的旅客换乘服务措施 高速公路通行费支付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微信、支付宝( Alipay )等移动支付方式基本覆盖所有收款口,特别是2019年底全国487个高速省界收款站全部取消,彻底解决了高速公路省界收款站长因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的问题。

“【读懂我们的全面小康】生活便利化,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

三是满足不同层次个性化诉求的预约旅游服务。 在城市地区,在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闻化、智能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提前预约网约车实现有计划的安心旅行是普通人的日常事务,自己设计旅游计划, 在乡村,新闻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同样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移动。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快速发展方向

记者:古人哀叹:“蜀道难,爬不上蓝天”、“眼睛和鼻子不相配”。 现在,人们旅行“说走就走”、“手机走天涯”。 在这种变化的背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快速发展理念? 这些改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岑青: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在移动方面的便利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这一成果不是孤立出现的,其背后有投资增长的促进,有科技进步的支撑,也体现了每个人平均收入的增长、休假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习性和休闲理念的一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这就是全面小康

对具体移动行业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实现的。 近年来,从提高大众出行感受出发,我国投资政策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倾斜,加大投入力度。 四纵四横高铁通道提前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71118主线骨架基本形成,贯通大动脉,通过微循环,带动了经济增长。 这也是我国独特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越来越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网,“说走就走”成为了现实。 我认为旅行的便利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城市间通勤化趋势明显。 进入新时代,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城际移动的质量、效率不断提高。 例如,去年6月京沪高铁开通,2019年底每天开66辆车,平均20分钟一次,全程5~6个小时。 再加上民航京沪高铁每天约36班,基本上30分钟一班,全程2小时。 这样的高频率和高铁+民航的出行条件,使得北京、上海两地的商务人士一早就出发到另一个城市开会、工作,晚上回去成为了常态。

二是城市内出行的多样性、个性化诉求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城市公交供应能力全面提高。 智能系统的应用水平和运营效率不断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与城市交通融合的迅速发展,以网约车、共享自行车、分时租赁(共享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新业态迅速发展。 从整体上看,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出租车和汽车租赁为辅助,以步行和自行车等多种玩法为补充”的相互协调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农村地区移动均等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小康道路不会让任何贫困地区因为交通而落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系统按照习大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优质快速发展,全国新改建农村路188.8万公里,2019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设村通硬化路率100%,具备贫困地区条件。 “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和“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建设村庄”的农村道路运输网基本形成,“晴天全土,雨天全泥”已成过去,现在“走出水泥路”,

数字生活的幸福感会更强

记者: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智能技术的运用,大众生活更加便利,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例如,在交通行业,面孔入驻、无感支付、电子票、一系列“黑科技”的应用,从各种角度方便了大众移动,效果很好。 未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大众对便利化程度的“胃口”也将进一步提高,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情绪? 那些方面还有突破吗?

岑青:党中央确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大众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第一是智能方面的普及应用。 今后,为了进一步便利化,需要继续在这方面加大力度,通过聪明的提高和普及,提高大众的心情。

目前,全球普遍认识的是,未来陆路交通的基本形态是“智能车+智能路”,将极大地改变交通工具、人员流动、货物运输等运营模式,以及交通工具的拥有方式。

聚焦移动行业,共享移动和自动驾驶移动是未来的快速发展方向。 调查显示,目前私家车每天聘用2~3次,平均利用率低,停车资源也被占用。 但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共享汽车、共享自行车、共享网络汽车等共享旅行的认知度很高,“不求一切,但要用”的共享旅行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高频、短途旅行的选择。

自动驾驶不仅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还是自动驾驶的高级阶段,初级和中级自动驾驶已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 例如,民用飞机和高速铁路机车已经在特定条件下采用了自动驾驶,汽车也具有车道保持、车道变更警告等自动驾驶功能。 自动驾驶不仅让出行更迅速、更准时,让出行过程更舒适,更重要的是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我国巨大的移动诉求、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行业的重视和投入,为移动行业绿色经济高效的“中国方案”创造了条件。 从交通变迁看,人民群众对未来数字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进一步加强,也将为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标题:“【读懂我们的全面小康】生活便利化,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