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3字,读完约2分钟

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有“唢呐、大号”之乡的美称,但住在宽裕的村波艾村民小组的王兴友是唢呐、大号的传承者之一。

王兴友一家三代人都吹着唢呐,耳濡目染,他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乐器。 现在的他坐在新建的住宅前,和弟弟王兴仁一起学习呗调,研究芦笙。 他感慨地说,现在日子好了,终于有了空空闲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件了。

本来,在脱贫攻坚之前,波艾村民集团是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大山、大河挡住了人们寻找外部的道路。 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住在茅草屋、叉子屋,种的玉米、小麦不耐饿,不能说发展很快。 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响起,波艾村民集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水泥大街通向家门口,摩托车、轿车在村寨里自由行驶。 水管直接进入房子,拧开水龙头,水流就会哗然。 干净明亮的新居,干净卫生的冲水式厕所旁边的果树养着坚果、芒果、咖啡、马厩里出现的猪鸭,和谐幸福的乡村图景清晰地展现出来。

王兴友一家因缺乏技术、资金不足、孩子上学等困难被选为建设者,经过几年的合作,新房建成,产业迅速发展,孩子上学变得方便了。 更值得自豪的是,母子二人在2019年成为县级“唢呐、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责任和义务给他了学习的动力。 在梅子町,唢呐、芦笙、三弦也是男女老少挥手的民间乐器,王兴友不仅唢呐唱得好,还会制作芦笙。 他做的芦笙体型轻盈,声音洪亮浑厚,录取年限长,很多人慕名而来,一瓶芦笙300—500元。 平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半杯酒也跳上“对折歌”“顺江边”。 农闲时期,寨子的文艺队伍经常聚在一起研究曲谱、歌词,深山里经常飘着引人入胜的唢呐、芦笙和村民欢乐的“啊叔寨”。

王兴友说:“党的政策真好。 不仅帮助了我的家摆脱了贫困,为我的兴趣创造了用武之地,还增加了收入。 我在努力学习越来越多精彩的方法,把唢呐吹上山。 ”。

生活富裕了,大众的娱乐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梅子町也致力于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每年面向大众进行多期民族舞蹈、唢呐、芦笙、三弦等乐器训练,举办民族民间运动会、文艺舞蹈比赛等,提高歌舞、民族团结 (罗方园)

(作者:罗方园)

标题:“脱贫后 他成了传承人”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