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4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网海东9月21日电(吴兆飞)盯着黄河发呆,车一个人转身,视线被拉回窗前。 两排撒拉族历来风格鲜明的居民建筑整齐地矗立在道路两侧,用砖红石建成的西路军行驶路线示意图备受瞩目。 车子停了下来,红色的光到达了村子。
与积石山和黄河相隔5公里,距离察哈尔都斯乡政府,循环化县西路红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就位于这里。
守护着这片宝地,红色上村深入挖掘“红色产业”,巧妙地制作“红色复制品”,牢固地奠定民族团结的基础。
继承红色基因的全村经济建设有线索
“红光”一词取“红军精神光千秋”的意思。
“没有红军,就没有今天的红色上村。 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 这是红色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经常提到的话。
光看村子的情况,就不容易把这个人口不足一千人的少数民族村和红军联系起来。 在与记者交流时,马乙四夫讲述了红色上村和红军的起源。
80多年前,西路军英勇作战,创造了歌曲和泪水不朽的功绩。 一些西路军士兵在这里盖了房子,砖上留下了他们雕刻的镒、斧、五角星、“工”字等革命符号。
房子的瓦上刻着五角星等符号。 人民网吴兆飞摄影
在此期间,红军战士帮助当地撒拉族人民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在日常交往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之情。
“士兵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强烈信仰、对老百姓的关怀,都保存在红色的上村砖上。 ”。 马乙四夫指着纪念馆的陈列物,充满感情地告诉记者。
红色上村的主干道旁边有一所小学。 这所叫西路军红军小学的学校同样也是由当时的西路军士兵建造的。 校门的设计风格与附近的萨拉族建筑物很相配,但大门正上方闪耀着红色的五角星。
推门而入,正面高悬着“举起明天的太阳”七个大字,一棵“红军树”的树枝繁茂地耸立在操场边。
西路军红军小学操场旁的红军树。 人民网吴兆飞摄影
谈“我们深耕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基础,讲党的故事,讲红军的故事”的学校理念,马忠明校长说:“要用实际行动继承红色基因,珍惜宝贵的民族团结精神财富。 今天的撒拉族“小红军”也将成为坚守党的政策、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
红色文化是红色上村的精神财富,也是探索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天性特征。 依托当地红色资源,红色上村党支部以“继承红军精神,坚守共同信念”为党建引领全村经济建设的线索,建设了一系列响当当的红色产业。
构建红色党建企业品牌村集体经济是率先“破零”
几根大圆木笔直击中屋顶,镂空空的图案排起长队装饰屋顶的横梁,泛出黄色,更好地推动着这个榫卯结构的木屋。
刚要越过马乙四夫家的门槛,就被眼前的撒拉族民居所吸引。
2009年,马乙四夫将红色资源与当地文化结合,推出红色上村第一家“莎拉之家”农家院,建成了具有军队色彩的名字——工兵营农家院。
开始经营后,农业家院的年收入为5-6万元,比较有效地处理了很多贫困人口的就业难问题。 现在,像这样的农家院一样,红光上村已经开设了8家。
在此基础上,马乙四夫带领全体党员群众抓住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政策机遇,创办村集体农业家院,形成红色教育、旅游旅游为一体的快速发展新业态,在循环化县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
“农村并不富裕,很重视支部。 ”红色上村党支部引领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的效果日益显现。
红色党建企业品牌的强势说明,只有党支部发挥领先特点,才能真正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让大众在家门口吃产业饭。
“我现在没有其他想法。 我打算贷款养更多的牛。 ”。 摆脱贫困的韩乙四还没讲完就带着记者去看了他养的牛。 牛圈不大,但八头小牛很结实强壮。
村民韩乙四养的牛。 人民网吴兆飞摄影
韩乙四表示,在如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方面,村党支部多次依靠人的策略,喜欢养牛的他将自己的4头牛纳入村集体,积极承接村里其他牛的饲养事业。
现在,韩乙四的小儿子在村里的红军小学读书。 家庭年收入近5万元,这远远超过了脱贫的基准线。
“乡村社会管理直接关系到党建事业,推进党建“企业品牌”的塑造效果需要党支部进行整体协调,党员也需要率先发挥示范推进效果。 ”。 长期扎根基层的恰汗都斯乡党委书记汉世界对此深有体会。
党的建设领先,红色上村成为热腾腾的红色沃土,红色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撒拉族人的心中。 就像村子旁边的黄河一样,势头在前进,但看不到涟漪。
(作者:吴兆飞)
标题:“【民族团结党旗红】传承红色基因 青海黄河岸边有片红色沃土”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