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6字,读完约3分钟

“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 保持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 ”。 每当这首被广泛传唱的曲子响起时,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志愿军浩浩荡荡的渡江场面。 在吉林省集安市(原辽东省集安县)的鸭绿江畔,有江桥和十多座浮桥,它们在志愿军出兵朝鲜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通道作用。 “英雄之城英雄桥”聚集了当地人为志愿军顺利进军战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70年后,许多浮桥消失在鸭绿江中,但集安鸭绿江边境铁路桥依然耸立。 该桥距离集安市区约10公里,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桥体为钢结构、混凝土桥墩,铁路桥上方建有钢结构花梁。

在庄严的口岸国门和整齐的铁路轨道旁,保存着飞机扫射留下弹痕的碉堡。 这座桥连同口岸国门和周边的附属建筑,成为集安有名的红色景点,每年都能吸引游客。

据景区工作人员杜国魏介绍,景区规模不大,但故事很多,特别是这座桥在抗美援朝初期发挥了重要意义,集安市内任何临时建成的铁路便桥、浮桥,都为42万志愿军顺利跨江入朝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座大桥是铁路运输志愿军的重要通道,当时是一主二辅,即一条主铁路、两条辅道,一旦主道被炸毁,辅道就可以采用。 ”。 集安市档案局前副局长佟德才表示,这座桥在抗美援朝期间被称为“持续爆炸的钢铁输送线”,即使在爆炸中受损,也可以通过军民联合协作尽快修复。 这对于支援前线作战意义重大,很多重型装备和伤员都经过这里。

据介绍,在铁路应急维修、浮桥架设、船运、伤员救护等支前任务中,当时的编导安民拿出了有钱人的钱和强大的力量,使这座抗美援朝的前沿县城成为了强大的后方保障。

佟德才说,战争初期,集安的江桥受到敌人的狂轰滥炸并未倒下,不仅在大部队开战前期成为先遣部队的重要通道,而且在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遭到猛烈轰炸后,成为众多主力部队的渡江通道,第一战和第二战胜利巨大。

现在走在桥上,在桥头碉堡上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辨。 这座矗立在国门附近的桥头碉堡,被称为下解放桥头堡,建于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是日本掠夺物质资源,为连接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而建设的铁路防御设施。

据杜国魏介绍,碉堡建于1938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共有4层。 “从外墙上,依然有很多弹孔,很多都是当时抗美援朝中敌军扫射轰炸我大桥设施阻止志愿军出兵的证据。 但是,敌人疯狂的扫射并没有阻碍志愿军前进的步伐。 ”。

目前,集安鸭绿江边境铁路大桥已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中小学每年组织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了解“英雄之城英雄桥”的过去。

资料来源: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边境铁路大桥与口岸。 (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标题:“从这里,42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记“英雄之城英雄桥””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