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3月12日电题:种植春天希望的西藏桑日县果园基地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

11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雅拉香波雪山,山南市桑日县绒乡程巴村的村民扎桑和村民们来到家门口的苗圃、果园基地。 他们在这里挖洞、整地、铺地膜、扦插苗木,是一年来第一个忙碌的日子。 技术顾问旺堆多吉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将在这里完成100万株苗木的栽培任务。

在山南市桑日县绒头乡程巴村,技术顾问旺积多吉向村民介绍育苗知识(拍摄于3月11日)。 新华社晋美多吉摄影

10点,村民们开始平整土地。 “苗与苗的间隔为20厘米,苗入土后为10厘米,到地面后为10厘米。 插上后用手把土夯实。 ”。 堆多吉一边说明苗木的扦插方法,一边为田亩做出了示范。 45名群众在接受技术指导后,各自忙碌。

山南市桑日县绒头乡程巴村村民正在苗圃里插苗浇水( 3月11日拍摄)。 新华社晋美多吉摄影

桑日县旭日千亩苗圃基地位于雅鲁藏布江畔,占地1017亩,是该县建设的重点绿色富民产业。 “这里原来是荒坡,我们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改造开发,种植绿化苗木、生态植树苗、经济林果苗等48个品种88万株。 ”。 据基地负责人巴桑达瓦介绍,年来,基地发放农民工资600万元以上,带领17户64人稳定脱贫。

扎桑家是村里的建段立卡贫家,几乎每天都来基地打工。 桑掰手指算了一下帐:家里种了8亩老二和小麦,养了9头牛和20多只山羊,农牧收入2万元,农闲时期去基地帮忙植树育苗,一天工资150元,一年收入6万元以上。

山南市桑日县绒乡程巴村村民在苗园内为苗木铺上地膜( 3月11日拍摄)。 新华社晋美多吉摄影

出生成长的程巴村民巴桑达瓦经营着训练学校、施工队、茶楼,最终他将精力和多年的积累投入到了绿色产业中。 他说:“绿色产业不仅可以防沙治沙、保护生态,还可以丰富村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

根据计划,基地销售的生态苗木将用于造林治沙,林果苗将为大众带来财富,使其增收,绿化苗将与毛桃苗合二为一,使山更美。 “那个时候,基地山脊的山谷会变成花海吧。”旺山多吉憧憬着未来。

3月11日拍摄的山南市桑日县旭日千亩果园基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晋美多吉摄影

从月中旬开始,西藏山南各地相继进入造林季节。 根据计划,今年山南市计划种植樟子松、刺槐、红花槐、杨柳等98.56万株,面积4.68万亩。

说起故乡的一些变化,村民普布次仁的喜悦表示:“绿色产业变多了,自然环境变好了,致富的道路变宽了。”

“雅江造林不仅绿化了荒山沙丘,也丰富了老百姓”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负责人洛桑·索伦说,目前全市苗圃数量达到58个,培养了一支有经验、懂技术、实践的农民治沙队伍,“绿化

(作者:陈尚才)

标题:“种下春天的希望西藏桑日县苗圃果园基地见闻”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