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2字,读完约3分钟

3月的湖南长沙、艳阳天、记者和5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坐在操场上,回顾他们过去一个多月的“遗留故事”。

↑3月19日,中南大学的5名国际学生将坐在学校的塑料操场上讲话,接受记者采访。 新华社记者王怡摄

“我是中南大学的留学生,疫情期间不回国,在学校做防疫志愿者。 ”。 这是大家自我介绍中出现的话。

受疫情影响,中南大学还没开学。 在温暖的春光中,有时看到几个外国青年穿着运动服在操场上跑步。 “现在可以自由出入宿舍了”22岁的赞比亚女儿卡宾告诉记者,疫情得到了控制,大家都希望通风。

的国际学生辅导员晏苗告诉记者,全校至今仍有600名国际学生未回国,是学校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学校的防护重点。

卡宾本没打算回家。 “学校很安全。 听老师的安排就没问题了。 一定会变好的。 ”卡宾每天都和父母的视频“云”重逢,让他们放心了。

“一天送三顿饭,监督健康“打卡”,传达学校通知,反映同学的需求……”。 成为卡宾志愿者,帮助老师和宿舍阿姨照顾学生公寓的53名国际学生。

“老师从一楼选了我一个人做志愿者,我很荣幸。”卡宾告诉记者,脸上充满了喜悦。

↑3月19日,中南大学国际学生卡宾在学校操场接受采访时,用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健康的打卡功能。 新华社黄康懿摄影

28岁的马达加斯加年轻人塔喜润是自己寝室楼的“楼层长”,虽然在管理人数上和“楼长”卡宾不算“量”,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做志愿者的意愿。

疫情过后,中南大学建议国际学生留校,避免感染风险。 但是,即使在千里之外,学生家长也不能不担心。 为此,塔喜润日常拍摄了自己的宿舍,提供给马达加斯加当地电视台。 “我想告诉家人这里的真相。 我想告诉他们在学校很安全。”

↑3月19日,中南大学国际学生塔喜润在宿舍用手机上课,书架的一侧挂着“中南大学志愿者”的品牌。 新华社黄康懿摄影

视频将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我收到了很多朋友的邮件。 我知道我在这里确实安全,他们就放心了。 ”。 塔喜润说。

和塔喜润一样,阿富汗小伙萨米也传达了意识,在接受英国广播企业波斯语频道采访时,从医学专业学生的角度分享了中国防疫经验。

↑2月3日,萨米接受了英国广播企业波斯语频道的视频采访,讲述了中国的防疫情况。 (回答者的图)

“采访让许多父母相信,孩子在中国是安全的。 ”萨米说。 “我的父母对我说,你不要回来,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萨米先生和3名阿富汗同学一起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等书的翻译,向阿富汗介绍了中国的防疫经验。

采访结束后,中午左右,24岁的土库曼斯坦年轻人春龙将手机上写的防疫日记分享给记者,赶到公寓学生的签字点给同学吃午饭。

打开春龙防疫日记,记者在日记的最后说:“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我看到上面写着“。

评论


标题:“过去的这个寒假,他们选择留下来”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