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8字,读完约4分钟
居住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周期性浸泡在海水中的红树林被誉为“沙滩森林”“海底森林”,保护堤坝,减轻暴风雨带来的灾害,消除海洋河口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红树林给人的印象是大海中的“幼儿园”。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岸生物多样性的保留地,许多海洋生物在红树林产卵。
今年6月8日是第12届“世界海洋日”和第13届“全国海洋推进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红树林海洋生态保护”。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保护红树林,研究接地气,成果也是“不能关在衣柜里”。
我国四个机构占据了世界红树林论文排行榜的前五位
红树林及其特殊植物的生长环境由来已久。
1982年10月28日,红树林被写入联合国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附件部分,世界红树林研究发展迅速。
我国的红树林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间基本停滞。 70年代末,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海底种树教授”的林鹏率领研究生,选择了中国三大红树林基地——海南东寨港、广西英罗湾和福建九龙江口,分别进行了6年、5年和11年的定点跟踪研究。
1985年,在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召开的国际红树林会议上,林鹏就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介绍赢得了长期热烈的掌声。 该报告纠正了国际上“中国除台湾外没有红树林”的错误认识。
林鹏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机构自发开展了红树林方面的工作,中国的红树林事业据此有了长足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目前,我国红树林的研究遍地开花,从事红树林研究的单位非常多。 》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表示,例如,在两年一次的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参会人数急剧增加。
而且,我国学者发表的红树林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 王文卿说,在世界每年发表的红树林论文中,排名前五的机构有4家来自中国。
从纯粹的基础研究走向理论和开发
1991年博士毕业后,范航清放弃了母校厦门大学的挽留,选择了广西北海,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红树林专业研究独立法人机构——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开始了红树林研究的生涯。
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范航清每天带着一群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在刚退潮的时候赶到红树林基地,在泥泞的红树林中挖掘,注意、测量、比对、采样等。
但是,风生水起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改变红树林持续被破坏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红树林减少了20%以上,作为我国天然红树林最多的省区,到2001年,广西天然红树林仅剩下约8300公顷,系统生态功能也明显退化。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范航清认识到生态学家不仅应该在研究行业建树,而且有责任建立能够保护生态、维持生活的新模式。 因为老百姓不能光靠屁股保护生态。
如何让农民保护红树林? “地埋管网红树林原位鱼类生态养殖”技术正是为此考虑的科学研究难关。
范航清的科研试验林,直径20多厘米,高约半米的白管子笔直伸向海滩,地下有管子相连构成管网,管网中饲养着珍贵的中华乌塘鳢。 管道周围堵塞的小洞主要用于退潮时通气,涨潮时小鱼小虾通过小洞进入管道,成为中华乌塘鳢的补充食品。
经过多年努力,初步测算,该立体养殖系统不仅使红树林下经济生物年产值提高了20倍以上,还促进了红树林的生长和天然海洋动物的恢复。
红树林的研究需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但是王文卿说,类似的接地气的研究还很少。 即使现在,红树林的研究大多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没有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王文卿坦率地说,现在进入林下海滩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认为可以对着计算机做出成果,缺乏现场调查工作。
范航清也认为,红树林生长在就业条件非常艰苦的滩涂,系统构成要素非常多、复杂,有可能要求研究者具有献身精神,获得大量感性认知后,提出更深刻的科学问题。 但是,我国从事红树林研究的部分人员是“候鸟式”,缺乏红树林生态系统基础理论、系统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
因此,范航清呼吁,为了不进行重复研究,应以满足国家战术诉求为首要目标,建立权威机构的规划、组织、全国的红树林保护和研究工作。
标题:“在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来临之际,专家呼吁保护红树林,研究成果不能“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