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6字,读完约4分钟

“没想到和南疆的农村在印象中完全不同。 村民这么热情,没想到这一年我进步这么大”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雅贝希村结束了一年的“驻村”生活,田恬用三个“意外”概括了自己的感悟。

年,阿贝希村设立“青年学子实践事务所”,为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实习生搭建语言实习平台,同时加强基础扶贫力度。 2019年7月,新疆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大三学生田恬和五个同学来到雅培希村,开始了一年的实习。

在北疆出生长大的,田恬和同学们对南疆不太了解。 我只听说以前这里条件很艰苦,尽管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观察事项,但来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有很多不同。

第一次来的时候,阿比希村改变了田恬以往的认识。 “村子里有现代化的被服工厂、服装工厂、核桃加工厂,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 根据村里的安排,田恬和同学们分别成为了村里产业项目的日常负责人。 从来没有接触过产业运营的他们从零开始,每天为员工制作工作、仪表、管理文件,定期了解所有村民的家庭状况。

“刚开始接手的时候很困惑,为什么要每天回家? 但是,发现大多数村民的房屋情况只能通过入户掌握。 ”。 田恬说,现在她已经很了解分管的村落小组,和很多村民成了朋友。

田恬和同学们的第二个职务是阿比希村的夜校老师。 每周四晚,阿比希村村民服务活动中心成为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由于具有双语的特点,田恬和同学们的国家通用语言课程通俗易懂,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 下课后,有人追着我们来听。

让她高兴的是,现在更多的村民可以用国家的共同语言交流了。 “走在路上,有时村民会搭话。 ”她说

“我们刚来的时候,村子里除了跳麦西来甫没有其他娱乐活动。 ”田恬和同学们还发现,村民们的日子日渐红火,但文体活动依然单调贫乏,决心给村子带来变化。 她和朋友们组织节目,组织闪光灯,在场上同时担任主持人和演员,支撑了村子文体活动的一天。 这一年中,他们参加了近40个文体活动。

过去,南疆乡村交通不畅通,新闻闭塞,各类农产品和加工品销售渠道有限。 田恬和同学们来了之后,为阿比希村搭建了一座朝外的“桥梁”。 “去年9月,我们开了网店,把村子里的木耳、核桃、生产的被子等放在网上,设计了产品的商标。 ”田恬告诉记者,同学们自愿向亲戚朋友推荐,在微信的朋友圈广泛推广艾比希村的扶贫产品。

在扶贫专业工作、新疆大学青年教师杨磊的支持下,他们开设了“杨老师扶贫日记”的微博账号,陆续拍摄和制作了30多部短篇视频,将视角扩大到了村里变化的所有场景。

大学生们的影像记录了乡村的变化,乡村的变化也见证了这些年轻人的成长过程。 从南疆驻村必经的“跳蚤关”,到照顾自己日常起居,田恬和同学们逐渐告别了过去的稚嫩。 田恬说:“刚来的时候也很想家,但是村民们对我们很好,很快就失去了陌生感。”田恬说,有时和村干部一起回家,回到宿舍时,口袋里满满的都是村民送的核桃和桑葚

现在田恬和同学们已经融入阿比希村,把自己当成“村里人”。 他们感慨说,即使放假回家一周,村子里的变化也很大。 2019年,阿比希村整体实现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49.2万元。

今年年初,同学们主动申请留在村里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每天天没亮,他们就有条不紊地开展一天的工作,向村民们宣传防疫知识,拉横幅,做双语宣传单,录制《瘟疫小喇叭》。

“虽然只是实习,但在这一年里,我们很高兴能参加阿比希村的扶贫工作。 这个经历也给了我很大的利益。 ”。 田恬说。

(作者:孙哲)

标题:“南疆扶贫一线的大学生”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