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2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搬到城里的老人杨老秀实现了多年的“学校梦”,他心里很高兴,说见到人现在的生活会更好。
杨老秀原是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的二叉河村民,2019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继长子一家后搬到松桃团山社区安置所,儿子和媳妇长期在外地工作,杨老秀在城市新家和10岁的孙子一起生活。
“没搬家之前,心情很矛盾,想搬家很害怕。 之所以会想,是因为自己穷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厌倦了住在偏远地区的各种不便。 害怕的是,因为自己没去过学校,所以担心进城后不习惯。 ”。 杨老秀说。
为了消除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铜仁市今年启动了“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组织各相关部门,支持扶贫搬迁后建设“五口之家”
杨老秀实现“学校梦”的地方是扶贫安置好的团山社区创办的“新市民追梦桥”青年志愿者脱贫双语夜校。 夜校为移民提供“精神食粮”,将各项政策纳入课程。 结合大众现实,团山社区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和技能专家等“苗语+汉语”双语课,真正使教室成为转移大众的暖心堂,成为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加油站。
如果说夜校像杨老秀一样处理了移居老人的后顾之忧,那么与搬迁孩子的“四点半的课”相比,就处理了中青年集团从业人员和孩子难以兼顾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陪伴移居者的孩子,学习有导师,有趣的特长是有导师,从而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 截至目前,铜仁市144个设点确立了“4点半上课”43个,开设了“希望小教室”61个,支援了1211名设点困难的家庭学生。
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铜仁市“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还开展了常态化的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 截至目前,已处理移民在附近就业1350人,为新市民建造“财富之桥”建设幸福之家。
从“农民”到“市民”,移民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领导下,在各级劳动者和年轻妇女组织的协助下,拔下贫困帽,适应新的家园,融入新的生活,向着“幸福的梦想”扬帆起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新伟吴秉泽通讯员胡丽萍)
(作者:王新伟吴秉泽胡丽萍)
标题:“贵州铜仁:为“新市民”搭建“追梦桥””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