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停了,天空空好像要洗了。 初冬的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是一片宁静的藏家田园风景。

记者走进长江源村,见证了牧乡移民在新家的幸福生活和青海高原历史的巨大变化。

牧民成为管理者,保护生态

48岁的扎西才仁刚从沱河巡护回来,还没来得及掸掉身上的土,放学回家的儿子就喊道他要听巡山的话。

“每月巡视两次,每次三四天,有时需要一周以上。 ”扎西才仁是生态管理员,巡护点是距离沱河30公里的要盖村桑吉草原。 除了调查草原的状况外,还会清点牛羊是否超载,或者捡起被大风刮来的垃圾。

扎才仁的家原来在山上,在唐古拉山沱河,是长江的源头。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保护脆弱的三江源生态,2004年,唐古拉山镇6个村128户400多牧民群众告别大草原,越过昆仑山,搬迁至42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在市区边缘新建藏族村,称为长江源村

“下山16年,草原的生长变好了。 我们可以享受国家生态奖的补贴和各种优惠政策,衣食住行都不愁。 ”。 扎才仁说。

长江源村现有172名草原管理者、23名湿地管理者。 他们定期深入沱河边的巡视保护,已经禁牧十多年的大江源,每月领取1800元的工资。 据驻村第一书记李国林介绍,年,国家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政策。 村里的每个人每年都可以获得草原奖最低15000元,最高37000元。

村党支部书记昂毛说:“我们是草原上的孩子,有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义务。”

冷静下来,产业会变得富裕

16年前,放弃放牧的暴布取得了驾照,成为了长江源村第一个拥有驾照的人。 他用卖牛羊的钱买车,跑运输,拉碎石材料。

除了运输之外,我们还在考虑骚动布料收购唐古拉山的牛羊——以前在草原放牧。 卖牛羊的是小贩。 牧民不知道市场行情,好的牛羊肉卖不出好的成本。 布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前景,设立了商贸企业,还注册了企业品牌。

草肥牛羊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企业业务越来越大,让村里的年轻人就业了。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建设一支拥有27辆车的运输队伍。 “为了确保移民户有收入,政府这几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牧民创业、支持有政府帮助的政策,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说教。

在长江源村,像暴布一样的创业财富领袖还不少,农畜产品的经营、藏式珠宝的制造、畜牧家乐的开拓……年,长江源村正式脱贫摘下了帽子。

处理好转移牧民后续产业快速发展问题,格尔木市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快速发展产业,建设石雕厂、扶贫酒店、长江源藏民族风情园、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和饲料基地等项目。

“产业项目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不依赖,而是就业创业。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 ”。 李国林说。

教育卫生完善,过着好日子[/s2/]

鼓声整齐队形,穿着鲜艳的制服,孩子们在塑料操场上打着手鼓,吹着长号。 这里是长江源村民族学校,每周五,学校各年级都会开展少年宫活动。

从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现在的企业品牌学校,学校的运营越来越规范,教育质量大幅提高。 “以前是沱河,教育条件差,牧民定居点较远,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较低。 ”李军校长说:“下山后,幼儿园、小学就在房子前面,这是以前想不到的事件,现在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100%。 ”。

过去住简易帐篷,喝冰雪融水,旅行全靠马和牛。 现在住在藏式民居里,家家户户通电,村容村貌整洁,道路四通八达,市公交进村,建设敬老院。 “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芝麻开花季节变高! ’村民不由得高兴起来。

“现在村民实现了看着小病不离开村子。 ”。 唐古拉山镇卫生院副院长卓玛介绍,截至目前,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96.5%。

年,长江源村被命名为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这是长江源村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造示范村”后获得的另一项国家级荣誉。 (记者姜峰王梅)


(作者:姜峰王梅)

标题:“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易地搬迁创建新家园生态好,生活更好”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