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5字,读完约5分钟

看着万亩稻浪,赏着千亩花海,在小屋里仰望星星空,在这个季节,进入了内蒙古兴安盟扎富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仿佛进入了美丽的景区。 在这里,我向往浪漫舒适的田园生活,但以前流传于农业的华丽转身更是令人惊讶。

田间劳动摆脱天堑,转向数据化精准管理。 绿色水稻“风声来自水中”,质量稳步提高。 农文旅游深度融合,多方促进农民增收……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使智慧农业在此生根发芽,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赛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内的大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影)

有一粒身份的米

在“贾布米、有身份的米”产业园的智慧大脑——“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ar语音广播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专家问稀土元素是什么? “水稻是由于什么原因倒下的?”……在智力的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了一点农民的提问。 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许慧敏介绍说,产业园定制开发的“掌上产业园”专属app具有在线培训、农情预警、种植指导、供需发布等多种功能,为农民生产提供指导。

“我们产业园的实验室对农民从种子到收获,包括种子、土壤、水肥检测等进行了数字化指导,提出了具体意见,达到了丰产丰收的目的。 ”产业园指导的新疆天业集团副研究员王肖娟介绍说。 她例如可以看到以前农民加工晒干的稻谷时,习性地咀嚼,怎么晒黑,但现在可以直接看到数据。 也就是说,通过观察水分的量,稻谷的含水量可以在15%左右进行加工。 这意味着农民将从经验耕作转向数据耕作。

另外,大米上市后,客户可以扫描单只溯源,不仅可以看到产地的新闻,还可以看到稻谷从种子生长的全过程。 这样,在农户和顾客之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

今年,产业园开设“兴安盟米扎特味稻”公用企业品牌数字身份管理服务系统,向高质量农产品发放“一物一码”数字“身份证”,建立包括食品安全、地域特色、惠农互助等多项指标的农产品评价管理体系,打造产业数字 “以前看天上的耕作,现在看数据耕作。 今年的农民增收非常值得期待。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推动力和培训力度,让我们的粮食大家和公司合作社了解智能农业,采用智慧的大脑,使他们越来越增收致富。 ”。 许慧敏说。

扎富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水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武晓娟/摄)

绿色的有机水稻“风声从水中发出”

稻子在水里很长,鸭子在水上玩耍,在鱼虾和螃蟹水里游泳,这个动作结合的画面是产业园内生态栽培的写照。

“近年来,为了破解农民增收瓶颈,我们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 据力镇党委副书记鲁永泽介绍,目前普通水稻亩产超过1200斤,在产量提高空之间有限,且成本相对较低,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后,“高品质”农产品的“优价”

力保镇是萨富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耕地面积28万亩,其中稻田15万亩。 生态上种植高质量的大米。 水田出现“鱼、龙虾、蟹、鸭等”,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高产”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模式,节约水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水稻质量,个人“亩田” “鸭子、虾、蟹都活得很好,证明了我们的水稻是绿色的生态。 如果使用化肥农药,他们就活不了多少。 ”永泽说。

目前,好力保镇的个性化定制和认知农业已成风。 永泽表示,接到基地的顾客保证亩产400斤以上的高质量大米,其中的稻鱼、稻虾、稻蟹等也是顾客的。 稻田产业使农民摆脱了对产量的依赖,多次改变了通过中间环节把米端上餐桌的老路,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目前,该镇有8个这样的订制认知基地,共1.6万亩,已对外订制2000亩,亩产净增加3000元左右。

沙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万寿菊花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武晓娟/摄)

农文旅的深度融合

万亩田畴,稻浪如海,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在千亩万寿菊风中摇摆,竞相绽放。 百慕拉薰衣草的花海美丽迷人,令人陶醉。 许多游客驻足于点缀花田的心形雕刻、风车小屋、木栈道等地观看照片。 农田景区、田园变公园、好力保镇推进了农文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乡村旅游更上一层楼。

力镇党委推广委员胡溪源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1000亩万寿菊由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五道河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平均亩产达2吨至3吨左右,外宾收购价1100元/吨, 另外,农地景观发生了变化,也带动了周边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旅游收入。

目前,产业园利用好力保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建设30公里的自行车环和“稻梦星空”等水田特色景观,建设民宿区,包括餐饮、会所、商业街、游乐园等娱乐设施。 “农地变成观光地,田园变成公园,是在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 永泽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晓娟董家朋张相成)

标题:“【幸福花开新边疆】从看天吃饭到看数据吃饭 智慧农业在这里生根发芽”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