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9字,读完约5分钟
对于数控加工,陈鑫鹏怀着强烈的钻研精神为访问者提供图
总策划:刘海陵林海利
总调整:孙爱群孙璇
协调执行:林洁
从“落选选手”到“板凳选手”再到参赛国家手里,世锦赛冠军陈鑫鹏见证了广东技能军的崛起。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周聪实习生付迎红
从“落选选手”到“板凳成员”,再到出场国,击败日本队3连冠,获得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称为“世界大战”)的制造队挑战项目的金牌。 陈鑫鹏的夺冠之路,与广东技能大军的崛起有着惊人的重合。
“获奖不是终点。 我将继续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和经验,为中国的制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 被选为“全国工程师”的陈鑫鹏,现在作为广东省机械工程师学院的教师继续走着技能之路。
“学习技术是为了谋生”
出生于1995年的陈鑫鹏来自潮州市饶平县的普通农村家庭。 为了维持生计,中学毕业后,陈鑫鹏外出工作。
一技之长的他在找工作的时候撞到了墙上。 最后,在技校出身的表哥和家人的建议下,年9月,陈鑫鹏进入广东省机械工程师学院学习。
陈鑫鹏入学一个月后,年10月7日,重磅新闻席卷全国技能界:世界技能组织将通过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将首次组团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被称为技能行业“奥运会”。 “那时我经常听老师和前辈们说,对当时的我来说,世界锦标赛离我太远了。”想起与技术的缘分,陈鑫鹏笑着说:“学习当时的技能是为了谋生,希望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
“你在办公室里看过日出吗? ”
对于数控加工,陈鑫鹏有很强的钻研精神。 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理论知识和机床加工的实训,给陈鑫鹏带来了浓厚的趣味性。 仅一个学期,陈鑫鹏就完成了普通班学生学习需要三年的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和热解决等理论知识和数控加工的实训。
陈鑫鹏自己也没想到,正因为自己热衷于技能学习,才渐渐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
年,陈鑫鹏准备了自己的首次世界锦标赛,但在校内组织的选拔中落选。 年,陈鑫鹏参加了第43届世锦赛数控米尔项目全国选拔赛,最终进入国家队。 年,陈鑫鹏作为候选人参加了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
当时,他的同学张志坤站在世界比赛数控铣削项目的最高奖台上。 “去了比赛现场,第一次感到自己和国家的联系如此紧密。”当时坐在“冷饭台”上,陈鑫鹏第一次想起国家出场的经历也很兴奋。
年,陈鑫鹏为第44届世界比赛做了准备。 教练对参赛经验丰富的陈鑫鹏寄予厚望,但很遗憾,在全国选拔中陈鑫鹏最终在考核中失利。
那时,对超越世界赛个别年龄限制的陈鑫鹏来说,第45届世界赛是接近最高领奖台的最后机会。 回到学校后,陈鑫鹏作为学校老师为制造团队的挑战项目做了准备。
制造团队向数控方向发起挑战,要求选手掌握数控铣床、普车、焊接、制图、电装等技术。 陈鑫鹏的数控铣床满分,但在普车、焊接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他通过很多训练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你在办公室看过日出吗? 为了掌握新技能,每天从早上8点到凌晨2点奋斗是陈鑫鹏的常态。 “我在训练中只有一个想法。 目的是获得金牌。 ”陈鑫鹏说。
最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大赛上,陈鑫鹏和队友在22小时内完成了电动轮椅的制造,获得了制造队挑战项目的金牌。
"世界比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
“一共出场了四次。 肯定没有比我出场次数更多的选手了”从年到2019年,陈鑫鹏在通往世锦赛冠军的道路上雄辩了8年。 途中,陈鑫鹏目睹了广东技能军的崛起。
“世界战可以说串起了我的整个学艺生涯。 自从我国第一次参赛以来,学长获得了世界大赛的第一笔钱,中国成为了金牌大户,我一直参加真是太好了。 ”。 说到自己的参与之路,陈鑫鹏非常兴奋。 “特别是在45届世界大赛上,我不仅实现了金牌的梦想,还目睹了广东技能军在世界舞台上崛起。 ”。 在第45届世界大赛中,中国队获得16金,金牌排名、奖牌排名、团体总分第一。 其中8名金牌选手来自广东,占总数的一半。
近年来,在“广东技工”工程的加持下,世界比赛、技工院校到公司三方的动态互联互通提高了广东制造业整体技能水平。
“世界比赛给了我们很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进行,优化。 ”。 陈鑫鹏认为,参加世界比赛改变了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 原来掌握在大公司手中的先进技术以比赛的形式交流传递,推动了技工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反过来推动了整个领域水平的快速发展。
对话
技术学校的生源更好
羊城晚报:根据《广东技工》的工程政策可以感知到的几个变化有哪些?
陈鑫鹏:在“广东技工”工程的推进下,学校教育与公司应用同步。 曾经离开学校出去工作,我们在工厂工作需要一年左右的适应期。 但是,目前业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几乎都能与学校无缝对接,从我们技术大学出来的学生现在就可以投入生产,很快就会让工厂受益。
现在,更多层次的生源希望进入技术人员大学学习。 我们学院招收的学生大多中考500分以上,到了过去你可能会惊讶,但这两年几乎成了常态。 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技术人员的地位逐渐提高。
(作者:周聪付迎红)
标题:“【中国梦·践行者】广东技工工程培养“大国工匠” 他见证广东技能大军崛起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