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87字,读完约5分钟
3月20日,作为被美方驱逐的中国驻美记者之一,乘坐ca982航班抵达北京,2年3个月的驻美任期将“非正式结束”。 由于美方要求在紧迫期限内离境,我的离任道路看起来有些狼狈。
我的常驻地是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 有人说这个城市的节奏是由“政治时钟”设定的。 但是,我亲身感受到,在自己首要从事的人文行业的报道中,不仅是政治,这个城市还有多样的面貌,它见证了美国其他许多地方和中美之间广泛的合作。
在“乒乓外交”48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于2019年8月抵达洛杉矶,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进行了20天的联合训练。 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有幸采访了一些能成为中美文化交流力量的人。 正是这些可爱、值得尊敬的人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感动。
年9月,我和同事去美国中部爱荷华州的爱荷华城采访了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聂华苓。 那也是我心中最有分量的采访经历。
1967年,聂华苓与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立“国际创作计划”,邀请美国以外的知名作家进行短期创作和文化交流,迄今已邀请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位作家和诗人。
“当时我和保罗开始这个项目是为了我们的理想——全世界作家的文学交流。 我只是做,如果是我喜欢的作家,我会请他来。 ”聂华苓说。
她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回国时见到了王蒙、冰心、艾青等作家。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给他们夫妇的感受太强烈了,使他们意识到通过“国际创作计划”项目让中国作家赴美,加强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性。
之后,萧干、丁玲、莫言、王安忆、迟子建……这些大名字都出现在过“国际创作计划”项目的名单上。
年9月17日,在美国爱荷华州爱荷华城,美籍华裔作家nieHua苓(前排右三)和“国际创作计划”的项目参与者合影。 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由于年龄的增长,近年来,nieHua苓很少参与项目的具体事务,但她仍在亲自挑选被邀请参加项目的中国作家名单。 即使到了人生的晚年,她对自己培养的交流项目的真实和初心也没有改变。
在艾奥瓦采访的几天里,聂华苓的女儿王晓蓝一直很忙,后来热情地为我们安排了旅行。 她是有名的舞蹈教育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美之间的舞蹈交流。 母女二人在各自行业不懈地为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信息表达和理解做出光和热的贡献,可以说是一个好故事。
《国际写作计划》属于爱荷华大学。 布鲁斯·哈雷德在采访中告诉我,美中关系正处于困境,应该继续人文交流的“势能”。
年末,我和同事采访了当时的美国史密森学会秘书长戴维·斯科特。 史密森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教育科学研究联合会。 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学会下属的美国国家动物园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
史密森学会与中方合作的一大亮点是大熊猫。 旅美大熊猫是美国国家动物园最受瞩目的动物明星。 2019年11月,在那里出生长大的大熊猫贝贝,按照约定在4岁之后踏上回国之旅。 很多熊猫迷从全美各地赶到华盛顿,送别。
我在采访中,痛感中美友谊的“形象代言人”大熊猫在美国备受瞩目,着迷的程度很高。 贝贝回国那天,各路媒体还没亮就去占座了。 在特意和贝贝正式告别的人当中,既有依依不舍地拍照,也有在明信片上写祝福的“旅途平安”、“一切顺利”、“还想再见”!
2019年11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动物园,中国旅美雄大熊猫“贝贝”与游客见面。 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大熊猫是两国之间文化的桥梁。 ’斯科特的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人文交流的意义在于通过各行业的合作丰富相互对世界的了解,在正常情况下,政治因素不会影响这些文化交流。 ”。
回顾两年多的在美职业生涯,采访普通民众的细节还记忆犹新。
他们对中国怀有友好和善意,经常向美国政治家打“反华牌”,对影响正常的人文交流非常厌恶。 和他们的认识也让我的驻美回忆变成了温暖柔和的“玫瑰色”。
忘不掉。 许多美国朋友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开放日、中国新年家庭日等活动现场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和热情。
年2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参加“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的孩子玩了“猪八戒”玩偶。 新华社杨承霖摄影
华盛顿大街的三轮车夫罗伯特去了中国,能说中文,期待着和北京胡同里的同事切磋交流。
我难忘的是,美国“吃食物”豪伊索沃斯热爱中国街头小吃,并写书向英语世界的网民介绍这些美食。
2019年2月9日,在美国芝加哥,人们参加灯笼游行庆祝中国的春节。 新华社汪平摄
他们中有摄影师标记,多次前往中国访问各大电影基地,用镜头记录当代中国的一些变化,成书,出版写真集《上海往事》。
有厨师甄文达,50多年来致力于向美国和世界宣传中国美食,以美食为桥梁参与两国民间交流。
还有犹太老人莉莲·威连兹,出生在上海,出版回忆录深入讲述了与中国的情缘……
2019年1月29日,在美国费城,上海爱乐乐团和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在首届中国新年音乐会上携手演出。 1973年,作为“文化使者”,费城交响乐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访华的美国管弦乐团。 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这些宝贵的人和事,越来越感到中美关系在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但越是困难的时候,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就越重要。
我是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录者,也是亲身体验者。 虽然我衷心期待历经风雨,中美人文交流的“势能”不会减少,但我有机会记录和经历越来越多宝贵的人和事。
标题:“越是艰难时刻,中美人文交流越是重要”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