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7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贵阳8月23日电(记者周宣尼、刘勤兵),青山脚下并排站着两栋深咖喱色的小屋,在室外院水库烤着鲜红的辣椒。

72岁的万塘村老人黄景国坐在屋内,满是皱纹的手指在麻绳间左右摆动,飞出的纤细纤维映在从门外射入的阳光中,上下飞舞。

农民把在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堤町万塘村收获的南瓜装上车( 8月12日拍摄)。 新华社杨文斌摄

曾经是“五保户”的他,从今年开始实现了脱贫。 现在,他和80岁的哥哥黄景武守护着两栋百年树屋,住在隔壁,草鞋编织这一从前流传下来的技术已经成为兄弟俩增收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堤镇万塘村位于武陵山集中的贫困地区,地处偏远,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

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堤镇万塘村村民黄景武正在编织草鞋( 8月11日拍摄)。 新华社杨文斌摄

“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编织草鞋。 这把椅子已经交往了几十年了。 ’黄景国抬起头,满脸皱纹,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坐在他下面的实木椅子,因为年事已高,整体呈黑色。 他弯腰从一捆麻绳中选出粗细一致的麻线,把麻线揉成六根粗绳子作为做鞋底的主绳。

农民在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堤町万塘村收获南瓜( 8月12日拍摄)。 新华社杨文斌摄

“20世纪40年代,村里的人们从事编织草鞋的工作。 全镇卖的是我们村的草鞋,我们村也叫“草鞋村”。 ”。 万塘村支书黄朝刚说。

“那时,村子里的人白天在务农,傍晚太阳下山之前,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编草鞋。 ’黄朝刚说,当地村民当场采访,利用收割的稻草做草鞋,遇到水就湿叫“水草鞋”,不结实也很便宜。

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堤镇万塘村村民黄景国正在编织草鞋( 8月11日拍摄)。 新华社杨文斌摄

夕阳西下,两栋树的房子染成金黄色。 “那时草鞋可以卖两毛,很少胶鞋,买草鞋的人很多,我一天能织四五双。 现在老了,手脚晚了,一天只能织两双。 ”。 哥哥黄景武感慨地说。

现在村民改良了草鞋的原料和技艺。 编织而成的麻草鞋,格式优美、耐用,已经成为万塘村的特色手工艺品,畅销国内外。

农民在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堤镇万塘村收获冬瓜( 8月12日拍摄)。 新华社杨文斌摄

有市场诉求,草鞋的利润也提高了。 黄景国说:“以前,草履不值钱,我的收入很少。 目前草履净利润超过30元,每月至少可增收1200元。 国家每月给我几百元补助金,生活就会富裕起来。 ”。

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堤镇万塘村村民黄景国正在编织草鞋( 8月11日拍摄)。 新华社杨文斌摄

“我们使用的纺织品,如麻材、棉纱、鞋带等,是在村里统一购买后送给村民的,只需要自己出材料费。 ”。 一边这么说,一边黄景武用力拉麻绳,鞋底马上变得紧凑了。

“村委会与销售企业达成协议,派人上门收购。 草履批发价40元,我们不必再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卖给市场。 ”。

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堤镇万塘村村民黄景武正在编织草鞋( 8月11日拍摄)。 新华社杨文斌摄

过去的万塘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农闲期只能编草鞋增加收入。

随着时代的变化,村里的老年人仍然固守着旧草鞋的编织方法,年轻人开始寻求致富的新途径。

年,万塘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蔬菜产业农场,种植葫芦、南瓜、冬瓜、辣椒、茄子等13种蔬菜,种植面积超过400亩。

在蔬菜大棚里,村民文永凤在黄瓜苗上吊着绳子,让苗沿着绳子往上长。 “如果家门前有工作,我不打工,一年能挣两万元以上,还能照顾孩子。 ’文永凤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很开心。

通过农校的对接,这些蔬菜成为周边学校“营养餐”的配送原料,销售到重庆等地。 2019年,万塘村贫困家庭全部实现分红16800元,农民工收入家庭全部增加6000元。

“村里的草鞋编织技术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希望这个技术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黄景国起身走向灶台,生火准备做饭。

太阳下山后,炊烟升起,山麓新旧交错的房子纷纷点亮,点缀着田园山村的夜晚。

标题:““草鞋村”的致富经”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