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5字,读完约3分钟

笔直的街道,两侧排列着民居,粉壁黛瓦。 放眼望去,绿树成荫,小饭馆、特产店、小超市鳞次栉比。

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冬,18户农民用一张分田到户的合同盖了鲜红的票据,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白色短袖、黑色布鞋、77岁的丘村村民严金昌一一一大早就在店里忙碌地工作。 金昌是当年“大包干”的18位领导人之一。 现在的房子,前面有店,后面有小楼,中间有个大院子,种花种草,“日子过得那么美”。

近年来,小岗村改建新建了1200多所民居,村民大多集中居住在三个社区。 社区通水通风,绿化明亮,垃圾中转站也建成,雇佣了50多名清洁工。

住宅改善是小监控村巨大变化的缩影。

早上5点,天还没亮,严德双就翻身起床,开着车向小河镇赶去。 买鳗鱼、公鸡、南瓜、青菜……今年45岁的严德双和父亲严金昌一起经营农家乐。

从大包干纪念馆到“当年农户”景区,小冈村组织了50多个建设项目,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学生研究游为中心。 ’小冈村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去年,小冈村的游客突破了115万人。

随着游客的增加,严德双的生意也越来越兴旺了。 作为“人多的时候,游客必须排队,在家叫人还不忙”的店里厨师,严德双采购、点菜、炒菜都很忙,“累是有点累,但一年能赚20、30万元。 ”。

看到周地帅时,他站在田埂边,远程指挥无人机。 “傍晚吃药正好。 否则天气太热,农药会蒸发。 无人机效率高,100亩以上的农田3个小时就可以打药。 ”。 周地帅说。

作为小冈村的“90后”,今年是周地帅种地的第四年。 周地帅以前在公司工作,看到公公流着600亩地经营,工作日忙得不可开交,辞职回老家种地。 “与原来不同,现在耕作都机械化了。 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打浆机,我都要操作。 ”。 周地帅说,新农机建成后,种田变得高效了。

虾稻的连作,鸭稻的共养,让目前其他村民都用这种方法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打动了周地帅气。 年,周地帅与凤阳科技学校合作,栽培有机稻。 “选择了60亩的田间试验,施了有机肥,撒了生物农药。 尝试了能否提高质量、产量。 ”。 第二年,且不说这60亩稻田的亩产达到1400斤,有机稻被加工成有机米,每斤10元就能卖出去。

像周地帅一样,经营50亩以上土地的“新农民”,在小冈村有20户以上。 年,小岗村与安徽农垦集团合作经营4300亩高标准农田年,小岗村和黑龙江七星农场共建了500亩现代农业示范种植基地。 改善村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示范宣传农垦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小岗村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李锦柱说,小冈村将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帮助人们奔向新的梦想。 (记者朱思雄游仪庄俊亭)


(作者:朱思雄游仪庄俊亭)

标题:“小岗村办起新产业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