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9字,读完约3分钟
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在厕所安装了摄像头,在监视器上看到哪些工人在厕所里做“洋工”。 一名工人发现后,向法院控告了上司。 因为有民法典,上司不仅拆下照相机,还侵犯了隐私,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今年5月,第13届全国人大第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 民法典共7篇1260条,10万余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篇章结构最多、庞杂的法律。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习主席强调要加强民法典的普通法施行。 民法典要得以实施,就必须将民法典带到大众身边,纳入大众心中。
中国人民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近日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立法亮点、特色与适用》为题,为法院干部警察授课。 他在课上总结说,民法典应对了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时代科技爆炸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问题。
人格权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 人格权独立篇也是此次民法典编纂的最大亮点。
民法典人格权编运用多项条文,规定了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
参与民法典编纂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新表示,隐私权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权利,如同披着大衣上街一样,可以维护人的尊严。
2009年12月审议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中,我国首次对民事权益规定了隐私权,但隐私权包括什么,没有规定。 民法典从两个方面规定了隐私:什么是隐私,什么情况是侵犯隐私。 特别是在“隐私包括什么”的部分,提到了“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的平静和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私人空之间的私人活动、私人新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自然人的隐私、个人新闻被泄露或非法提供给他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基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等,《民法典》将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新闻相结合地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新闻,如“去向新闻”和“电子邮件”等,作为个人新闻的范围
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个人新闻侵权现象相比,民法典规定了个人新闻的保护规则:自然人的个人新闻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取得他人个人新闻的,应当依法取得和确保新闻安全,不得非法收集、录用、加工、转发他人个人新闻,不得非法买卖、提供、公开他人个人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解释说,泄露个人新闻并未达到刑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民法要求救济,相当于构成了一个立体综合的个人新闻保护法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4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最终完成。
杨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表面上看,民法典的7篇似乎比较零散,但实际上具有非常严格的逻辑体系,其中红线或主线是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 总则通过提取公因式,明确民事权利确认和保护的基本规则。 分中的物权篇、合同篇、人格权篇、婚姻家庭篇、继承篇,以五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为中心作了具体规定。 最后一篇——第七篇,即侵权责任篇,对前面各篇所确认的各项权利形成兜底。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中,所有的身体都是整个国家。 现实中,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都与民法密切相关,也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
标题:“大数据时代侵犯隐私权事情频发!别怕,民法典为你撑腰”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