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6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家庭陆续收到脱贫告知书,标志着内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别贫困,脱贫“摘帽”。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是人口稀少的三个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约8万人,鄂温克族2万多人,鄂伦春族仅2000多人,被称为“三少民族”。 “三少民族”集中的居住区土地广、人口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快速发展相对滞后。 年,经精确识别的“三少民族”贫困总人口达到10281人。
党的十八大确定提出,到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望。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至少一个,一个也不能落后。” 多年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大大总书记的嘱托,互助一心,在决战中为脱贫而团结奋斗,荣辱共进退,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伸开袖子加油,用实际行动和有效的努力“不让兄弟民族落后”
一个地方是贫困,不是“小康”。 如果一个民族不幸,就不能说是“全面”。 内蒙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少民族”地区的扶贫事业,把最后一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放在重要地位,集中力量和财政资金帮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因少而轻,因其苦
“三少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不怕山高,不怕路险,用艰辛和汗水向贫困宣战,用自信和决心啃下脱贫的“硬骨头”,在“三少民族”地区谱写了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最终,通过生态移民、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扶贫措施,使整个“三少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鄂温克族猎民等原始部落下山定居,融入现代社会。 鄂伦春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俗旅游,寻求古老民族的绿色变革。 达斡尔族的人们,过去进行物物交换的生意从以前流传下来,勇敢地跨越商海拥抱着未来。
今年是反贫困攻关官年,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后快速发展的后劲,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规划了民族服装、民俗旅游、手工艺品加工、中药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让哪些兜底的群众有了自己的产业,
“三少民族”脱贫“脱帽”,是脱贫致富的标志,是振奋人心的鼓点,也是各民族团结携手前进、战胜贫困的缩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赛时期现在只是摆脱贫困、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正如刚摆脱贫困的达斡尔族老人煮着稀花站在牛棚前说的:“三只母牛怀了小牛,等着明年生小牛。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原创)
标题:“【中国的脱贫智慧】一个民族都不少 团结携手奔小康”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