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5字,读完约7分钟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题:走四季:乘风破浪的“三农”面孔

新华社董峻黄垚

年注定是历史上罕见的一年。 从春天到秋天,从南到北,瘟疫、洪涝、台风、病虫害……灾害接二连三地袭来,人们一度担心,粮食不够吗? 蔬菜的价格会上涨吗? 收入会增加吗?

四季变迁,随波逐流。 年末回顾,我们会发现,那田野里农民饱经风雨的面孔反映了粮食“十七连丰”、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的喜悦。

中央经济实务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农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建设。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亿万农民朋友走向更美好的日子!

这是河南省嵩县闲庄镇竹园沟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林(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脸1】“葱哥”声援武汉的前后

今年春节,武汉的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河南省嵩县闲庄镇竹园沟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林认为应该做点什么。 村子里盛产大葱,种植面积有100多亩。 他游说武汉人民送大葱。

春节期间,没能联系到生产刨葱机械的制造商。 附近村民知道要把葱送到武汉,300多村民自愿去拔葱。

朱德林回忆说,三天来,村民在冰天雪地里拔了80亩地里的葱10万斤。

怎么运到武汉? 这又成了难题。 在爱人不断的帮助下,终于把葱运到了武汉。

朱德林从这里取了“葱哥”的绰号。

四川、山东、湖南……各地农民纷纷向武汉自愿输送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

最近,朱德林的事业也有了起色。 原来在当地卖葱的他,开始把闲庄葱卖给外国。

上个月,他在洛阳卖葱时被认出来,不到三个小时葱就被抢走了。 各地的朋友在电话和网络上囤积葱。 “卖得很快”他很高兴。

明年,朱德林希望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户种葱,打造企业品牌,壮大村里的葱产业。

黑龙江兰西县兰西町林盛村引进的泡菜加工公司( 7月7日拍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影

【脸部2】通过配种来表示“有生之年”

夏天,黑龙江连续三次遭遇台风,辛宏军家100多亩玉米“趴”在地里。

住在兰西县兰西町林盛村的辛宏军种了半生地,没想到今年种的玉米遭遇了最严重的倒伏。

“有生之年没有遇见过。 台风一过,爆米花就倒了,地上全是水。 ”

他以为今年的玉米会大幅减产,“要是一亩能收三四百斤就好了”。

从当地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他也积极修复,最终产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减少多少。 由于粮价上涨,亩田比往年多卖了一百多块钱。

今年,村里引进了泡菜加工公司,全负荷生产可以加工5000亩白菜。 辛宏军打算明年种植50亩白菜,进行轮作,提高收入。

关于明年,他说“年纪比今年好”,希望大型联合收割机能收获玉米,“怎么种都不为难”。

唐发根(左)在湖南省平江县中黄村建造苗代住宅( 3月20日拍摄)。 新华社发

【脸3】粮食农业巨头也“跟风破浪”

和辛宏军一样,湖南省平江县的粮食大家唐生根也没想到今年的水稻栽培这么难。

年初,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一次难以购买种子肥料,他认为今年可能赶不上种水稻。 等情况缓和了,他赶紧买了5台抛秧机,最快插完了2800多亩的早稻。

几个月后,稻子迎来收获的时候,当地又遇上了几十年不遇的阴雨天。

雨连续下了二十多天。 唐发根说:“即使抢劫稻谷,没有太阳也晒不干,村民们惊慌失措地团团转。”

他的5台干燥机有用了。 接下来的20多天里,他每天晚上都不帮我晒稻谷。 一个村民吃饭睡觉都在他家。 唐发根估计,村民们纷纷帮助晾晒了2000吨以上的稻谷。

年末计算,他的水稻产量今年超过了2500吨。

今年全国粮食生产总值达到13390亿斤,连续6年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冲破重重困难,全国农民最终迎来了“十七连丰”。

丁成(右)和父亲的二人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脸4】摇滚“后浪”养鸡带来命运的转换

养过四年鸡的丁成今年终于成功了。

在河南省嵩县城关町王庄村的家里,这位29岁的年轻人这几天正忙着收鸡蛋。 虽然他行动不便,但每一步都非常熟练。

由于先天性脊柱裂,丁转成从小被遗弃不止一个,当地农民丁金栓被收养,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多年。 丁栓给他取名“转成”,意思是“绕到这里就行了”。

“第一年买了2000只鸡苗,但由于经验不足,3个月后最多缺了1斤。 ”丁转成说:“去年因为小屋晚上很冷,几千只鸡苗几乎都冻死了。” 今年的5000只鸡,他养得最好。

丁转生到河南省嵩县城关町王庄村的自家鸡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四年来,探索了正确的道路,丁换了一家顺利摆脱了贫困。

到今年年底,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按照全国现有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了贫困。

丁成明年的愿望是继续养鸡,赚钱,带爸爸去北京看天安门。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阮继伟在草莓基地调查草莓的生长状况(拍摄于12月6日)。 新华社记者杨静摄

【长相5】“草莓研究者”以打破海外垄断为目标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阮继伟今年最高兴的是,团队的4个草莓品种获得了农业农村植物新品种的权属证书。

新品种草莓在夏秋开花,可以延长草莓的上市季节。

这是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中性”草莓新品种,将打破该品种长期被海外垄断的局面。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阮继伟在草莓基地拍摄草莓( 12月6日拍摄)。 新华社记者杨静摄

在云南省富民县的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阮继伟每天都要调查草莓开花和挂果的情况。 8年来,阮继伟团队与“日中性”草莓品种进行了对比,开展了引种评价、繁殖和绿色栽培研究,累计宣传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达3万亩。

在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实务会议上,种子和耕地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 会议开展了种源“掐脖子”技术攻关,强调要立志推翻种业。

阮继伟又斗志昂扬。

周鸿(左)在果树前通过EC平台对江津区农产品的直送带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长相6】“60后”新农人:“卖最多土的商品,带越来越多的人”

上半年餐饮业受到重创,作为餐桌“味道”的花椒也被困住了。 在重庆市江津区画眉湾的家庭农场,一次销售了7000株胡椒果实。

“再难也没关系。 》农场负责人、52岁的“60后”新农民周鸿表示,通过“EC平台+网络直播”,农场形成了在线实体销售“双通道”。

五年来,周鸿通过朋友圈、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农副产品,共销售鸡蛋1000万个以上,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

周鸿通过EC平台为江津区农产品直播带来了商品(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卖那么多商品,自己种,自己种一定不现实,所以我让全村的人都种,帮助种子。 ”据周鸿介绍,已经有100多户农民进入农场。

新的一年,周鸿希望增收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 他“卖最多的特产,带越来越多的人”。

当前,更多的“新农民”为农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迅速发展新业态,引导以前传下来的村庄现代化种植,走向农村振兴。 (参与采录:周楠、杨静、王建、唐铁富)

(作者:董峻黄垚)

标题:“走过四季:乘风破浪的“三农”面孔”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