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6字,读完约4分钟

营造共居共乐浓厚气氛促进各民族群众交流交流交流

——我市正在深入推进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局,科学规划,真正抓住实际工作,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局面,去年6月被国家人大明确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通过创新治理、服务先行方法,我市逐步建立“13456”南宁模式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制度,成为继广州、北京牛街、武汉、上海模式之后的第五种全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制度模式,在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构建服务平台用心提供服务

勤政廉政建立“民族团结之家”。 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带领社区积极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园区建设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造活动示范社区”。 建立民族之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和“谢大姐暖心屋”,通过“八个一”服务活动,更好地融入社区。 近年来,中华中路社区为20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子女处理入学问题,为2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处理住房问题,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302户,社区各族居民亲如一家。

中华中路社区是我市深入推进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的缩影。 通过构建“1+20+n”服务平台,以服务为宗旨,我市积极构建了各族居民和谐互动的社区共同居住环境。

“1+20+n”服务平台将1个服务中心、20个社区“民族之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n个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服务文案和“真心、热心、心底、耐心”

“云数据”辅助服务体系制度建设

南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到31.7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如何解决巨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就业的一大关键。 南宁市以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我市建立了具南宁特色的“13456”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制度。

“一”设立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三”是建立市、城区、社区三级服务互联网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职工标准、队伍建设、一对一合作、法律援助四种基本服务制度,“五”是民族干部骨干、少数民族联谊会会员、社区 “六”统筹推进外来商业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补助、清真食品等6项服务。

并且,我市还将与社区民族工作人员对接基础服务管理体系,依托南宁政法总治“云数据”应用平台,整合资源,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相互交流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服务管理

多年来,在与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四区首府城市签订《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事业区域合作机制》备忘录的基础上,2019年9月,南宁市民宗委组成职工小组赴新疆和田,与新疆和田地区民宗局交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失地的联动机制,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得到了“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的定位。 此外,南宁市民宗委员会和南宁信息网制作的“民族团结”短片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除了建立联动机制外,我市还将积极探索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人员的途径,加强各民族交流交流交流交流,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认可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与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谐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 并通过完善各项市民化和精准服务措施,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殊诉求,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记者郭少东)

(作者:郭少东)

标题:“南宁市深入推进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从业”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