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5字,读完约3分钟

农家的院子里,蔬菜绿油油的。 市场超里,蔬菜商品丰富,价格稳定。

新疆各地克服了新型疫情的影响,不断巩固“米袋”、“菜篮子”责任制,贯穿市场供应的最后一公里,保障了粮食、肉蛋、禽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

蔬菜产业迅速发展丰富的“蔬菜篮”

“我打扫院子前面空,搭两个小拱门,种西红柿、纳豆等,全部加起来一年能卖8500元左右。 ”6月1日,罗浦县洛浦町凯尔卡什村的村民阿卜杜勒·沙塔尔·艾玛高兴地说。

进入洛浦町后,大大小小的庭院拱门、小拱门中的菜肴随处可见,除了在家吃外,剩余可以出售,从而增加收入。

和田地区按照“一村一品”的构想,诱惑各地种植辣椒、萝卜、秋葵等,提高庭院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增收途径。

南疆地区光热资源特点突出,快速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今年,我区启动南疆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拓宽南疆农民增收渠道,也丰富了全疆各族群众的“菜篮子”。 因地制宜,市场诱惑和合理利用大体上诱惑南疆各地依托常规蔬菜供应区、特色蔬菜特征区和冬春蔬菜适度快速发展区进行科学布局。 在此基础上,合理明确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种植品种、上市时间等,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建立生产能力稳定、适度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

科学技术为提高蔬菜质量做出了贡献

现在居民逛超市、菜市场时,可以看到我区各类蔬菜质量优良、供应充足、品种多、价格稳定。

5月31日,在昌吉市佃堤町土梁村的蔬菜种植户杨卫东的塑料大棚里,将篮子蔬菜装在运输车上,卖给乌鲁木齐市的友好超市。 “到6月底,一个塑料大棚将生产6到8吨黄瓜,收入2万元左右。 ”。 杨卫东说。

杨卫东种植大棚蔬菜22年,从4月初开始大棚新鲜蔬菜层出不穷。 今年,杨卫东9个大棚首次引进大黄蜂授粉技术,不仅缓解了疫情期间人工短缺的压力,还利用生物防控技术提高蔬菜质量,9个大棚将给他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

保证蔬菜质量,让更多人食用绿色健康蔬菜,在我区各地集中育苗、绿色防控、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等方面加大力度。

5月31日清晨,博湖县本布图镇重格森诺亚村的村民严伟来到塑料大棚挖生菜。 集中育苗、农业育肥、绿色防控等措施是大棚蔬菜严格种植的秘诀。 “今年种了8亩莴苣茎,预计亩产将达到5吨以上。 以现在的价格计算,只有生菜的茎可以收入近4万元。 ”。 严伟说。

产销精准对接有助于农业增收

在英吉沙县人机镇托万阿热麦里村,村民在田里吸大蒜茎。 “村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蔬菜批发公司签订收购订单,由合作社栽培管理,农户出资土地,年底享受红利。 ”。 万热麦里村党支部书记王东风说。

让农民种菜不愁销路,英吉沙县专门配备技术人员进入大棚,按市场价格统一向各乡镇学校、机关单位及周边县市销售蔬菜,蔬菜种植好,销售好,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蔬菜大棚与居民的“购物篮”和村民的“钱袋”相连。 为了不滞销蔬菜,促进设施蔬菜产销精准对接,我区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购销体系,开展庭院蔬菜等多品种小批量农产品购销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快速有机联系,帮助蔬菜种植增收农业。

标题:“百姓“菜篮子”货足价稳”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