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4字,读完约3分钟

来自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数据显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调查研究正式启动以来,88个主题科学调查活动在西藏深入推进,为保护地球“第三极”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科技支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试点工作自年8月全面启动以来,众多科研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为保护地球“第三极”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科技支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调查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拼图,年9月13日拍摄)。 新华社发(刘东君摄)

迄今为止,科学考试工作已经取得了系列成果:

――首次在墨脱中发现了苦苣苔科植物。 在纳木错落地区发现了死亡的香柏株和部分残留茎干,重建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灌木年轮宽度年表( 1479年―年,总长537年)。

――首次比较准确地估计了青藏高原75个大型湖泊的冰物候和蒸发量结果,即青藏高原湖泊每年蒸发的水资源总量约为517亿吨。

――在纳木错水深94.5米的采样点,同样穴位连续挖掘成功153.44米,获得采收率96%的优质岩芯,创中国湖泊岩芯钻探新记录。

第二次青藏科考纳木错湖科考队伍计划利用搭建的水上平台,挖掘100米深的湖芯,分解研究纳木错地区10万至20万年来古气候的发展历程及其机制。 图为2019年7月6日,科研人员乘船推进浮动平台,在指定地区投放锚链。 新华社记者李鑫撮

――初步估计,“亚洲水塔”冰川、湖泊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径流量之和超过9万亿立方米,为国家水资源保护战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首次获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空的大气成分数据,首次呈现出青藏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首次出现裂腹鱼类和高原? 的分布海拔超过5200米,首次在墨脱发现燕凤蝶的分布,初步建成了雅江冰崩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中国科学院青藏所纳木错多圈综合观测所观测营拍摄的“极目一号”浮空器( 2019年5月30日拍摄)。 新华社田金文摄

据介绍,这些成果不仅加深了对“亚洲水塔”变化、影响和应对的认识,还将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青藏科学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自治区科技厅厅长红列旺杰表示,下一步,第二次青藏科学考试将继续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综合多学科特色力量,加强联合攻关,服务地球“第三极”保护

文案记者:田金文

视频记者:罗登、罗卓嘉措、孙阳

海报拍摄:孙非

海报制作:张谖,旦增努布

视觉/ :金地


标题:“数说宝“藏”丨支撑!青藏科考88项专题助力西藏生态屏障建设”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