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场纪念馆的外景拍摄。 影像中国
中国共产党两大会址纪念馆的外景拍摄。 中国共产党第二大会址纪念馆将为图提供
中国共产党四大纪念馆内景。 中共四大纪念馆提供图
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第一纲领、第一决议
信仰之光,带来民族的希望
在布满梧桐的道路上,沿街静静矗立着小石库门的建筑物。 黑色的门,蓝色的砖粉线,屋角的红旗飘扬,在蓝天的衬托下格外夺目。 上海,兴业路76号,当年的望志路106号,100年前的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在树德里石库门、楼下客堂,来自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和共产主义国际代表出席了大会。 大会详细讨论了党的第一纲领和第一决议。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迅速发展成为现在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大党。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领航员中国从贫困和贫困积弱的地方出发,奋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20年3月,在浙江义乌分池村,破碎的柴房,陈望道用长椅、褥子支撑临时机,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
山区早春,寒气逼人,妈妈疼爱儿子,煮两个粽子,蘸糖盘子,劝儿子趁热吃。 陈一心一意,终于把墨汁沾在糖上吃了。 妈妈生气地笑着说:“吃完了,糖甜吗? ”。 儿子不由得说:“甜,甜! ”他头也不抬地说。
真理的味道很甜。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中文全译出版,发表了“对中国来说,它就像蜡烛,给在黑暗中探索的先锋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共产党大会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
中共大会所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超过12万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21件(套)。 其中,1920年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点燃了中国共产党信仰的光芒。
纪念馆有1920年8月第一版和9月第二版的《共产党宣言》。 在蓝色封面的第二版《共产党宣言》中,可以隐约看到“张静泉同志珍藏山洞二十多年的书报”这两行印章。
这是从张静泉的衣冠冢里拿出来的。 1898年,张静泉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家普通农户。 16岁时,父亲张爵谦送他去上海凤祥银楼当学徒。 虽然不知道家人和村民,但张静泉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名字改为“人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然发生,张静泉冒险,将旧书送回家。 匆匆见面,竟然是父亲张爵谦和儿子的最后一面。 第二年,张家墓地多了一个衣冠冢。 据说是因为远在异乡的张静泉失踪,生死不明。
新中国成立后,张静泉依然杳无音信。 张爵让家人开《衣冠冢》,让坟墓埋下20多年的书报文件,《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带到上海,交给相关部门。
2005年,张家的子孙终于在1932年12月23日,因过劳而生病,34岁的张静泉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去世。
中共两大:制定第一部党章,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
开灯,指引前进方向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同样是炎热的夏天,同样是老上海老式的里弄,在中共大学召开的一年后,德里的石库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二大12位代表,共举行了3次全体会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 近百年的时间里,德里的品牌大厦依然静静矗立着。
第二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立史上的许多“第一”:首次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制定首次公开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第二大和中国共产党第一大共同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任务,中国革命运动呈现出了新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两大会址纪念馆有这样珍贵的文物复制品。 黄色稿纸是1921年11月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向全党发出的第一份《中共中央局通知》,上面写着“明年7月召开大会”。
这个“大会”正是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也许是偶然,中共两大和一大的举办地点只有一个字不同,一个叫树德里,一个叫德里。
德里625号是中央局成员,推进主任李达的寓所。 这里位于原公共租界和原法租界的交叉点,比较安全。 党创立的平民女性校对对李达家的后门,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就容易避难。
会议上,12名党代表与中国时局热烈讨论对策。 为了安全,两大以小组讨论为中心,在全体会议上换地方。
中共两大会址纪念馆再现了当时会议的场面:客厅中间摆放着八仙机和几张四角台,东西两侧沿墙各放有茶和靠背椅。 李达夫人王会悟说,当时的会场很朴素,“同时他们不断地开门,在楼下吃饭的时候,在餐桌上讨论会务。”
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出版机关“人民出版社”也设在这里。 为了避免敌人的搜索,这里出版的刊物上故意印着“广州人民出版社”的文字。
目前,纪念馆党章历史厅陈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产生的所有党章和党章修正案,百余种不同年代珍贵的党章版本铺满了墙壁。
这些百年党史的“见证人”是中国共产党两大会址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党章历史厅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走向成熟的全过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迅速发展过程。 ”。 中共两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鼈说。
中国共产党第四大:简化入党进程,把事业重点转移到组织建设上来
加强力量之源、支部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在淞沪铁路旁的另一座石库门建筑广吉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20名共产党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出席了大会。
11日至22日,会议选出新的中央局,陈独秀为党的总书记,审议大会宣言,改编党章。
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确定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首次提出工农联盟问题。 实行了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组织、使党大众化的组织路线。
中国共产党四大也是党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 中共四大首次明确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开始将党的事业重点转移到组织建设上来。 此后,党的组织迅速发展,成功实现了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小团体到群众政党的伟大飞跃。
在中国共产党四大纪念馆的展陈中,可以看到落款为“钟英”的两个通知的复印件。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二大决议,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 按照惯例,中国共产党第四大应该在1924年召开。
192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用“钟英”的符号发出“关于举办四大各地党组织的信”,称“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不远了”。 9月15日,《钟英》又向各地方委员会发出《关于举办四大的通知》,确定中共四大将于同年11月召开会议。
《钟英》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代名,其中8月31日这份行楷写的通知是毛泽东亲笔签名。 通知要发到多少地区,需要用毛笔抄写多少份。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比当初计划晚了两个月。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开始。 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两党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大会的召开时间延长了。
“中共四大对党组织建设贡献良多。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称“四大”直接关系到党内领导人的称呼,地方各级执委会负责人改称书记,中央委员长改称总书记。
另外,从中共四大获悉,强调组织问题是我们党生存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三人可以组织支部”的要求。 这些范式至今仍在沿用。
越来越容易吸收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的四大决定要求简化入党程序,让有阶级意识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直接加入本党”。
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样的转变,意味着新的起点。 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中共党员人数达到57967人。
标题:“领航中国,从这里出发(峥嵘岁月)”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