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6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雄安12月16日讯(记者石兰)年,对所有参与雄安建设的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教育工作者们怀着他们的教育梦想、教育情感和教育责任参与雄安学校的援助和建设,为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将京津冀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种植在雄安的学校,开启了“千年大计”教育的关键开端。
12月14日,“携辩手同心共进——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采访京津冀教育协同快速发展给新区教育带来的若干变化。
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石兰摄
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3月1日正式挂牌,成为第一所上传雄安的学校。 两年来,北京雄安两地教职工频繁交流,精准对接、深度资助,多个具体项目已经落地。 中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的教育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为了实现京雄两地学校的一体化管理,雄安校区以“共治、共创、共享”为新的快速发展理念,改革了管理机制,缩短了管理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实行了教师聘任制改革,实现了学校、教师的双向选择,上岗招聘,优化了现有的教师资源。 在教研机构改革中,北京支教教师队伍分科学段跟进指导,包括主题学习、教材分解、作业设计等,使课程高效实效。 年末,学校成立了“新时期教师培训事务所”,梳理了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难点,形成了12个培训项目,由总学校领导带领雄安校区的教师队伍进行了研究。 2019年底,研训所扩建成立“雄县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与冈学习,每年为雄县培养10名骨干校长和30名骨干教师,为雄县乡村教育助力,迅速发展雄安毗邻学校,深入融合京雄两地教育。
学校ai梦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石兰摄
然后,学校聚焦课程改革,设置雄安特色课程,“体育快乐”课程、“雄安农场”劳动课程、“我与雄安共同成长”德育大课程、“开放课程”和“志愿者” 有3d打印、计算机编程、机器人、书法、绘画、木工、轮滑、合唱、中国鼓、舞蹈等近30门学生社区课程。
进入教室后,大厅的墙上展示着学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三楼走廊设有展示台,摆放着学生们的木头工作品,之后记者来到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教室里陈列着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3d打印作品和各种科技人员的工作品。
校长郑红彦告诉记者,“智能实验室”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快速发展、资助学校办学的最好体现。 “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各类科技手工制作,还可以学习网络编程,让学生在各方面融合5g智能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这也符合雄安未来智能城市建设的理念。 ”
ai梦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角。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石兰摄
在采访中,一位学生对记者说:“我现在非常喜欢编程课。 以前的微机课是用电脑画画。 说:“比现在的编程有趣多了。”我以前不喜欢体育课。 因为经常跑步,所以现在体育老师带着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从这些话中,记者可以感受到学生现在对学习和上课休闲生活的热爱。
来自北京的助手张猛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助手的教育,孩子们的自主性提高了,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对此,家长肯定说:“孩子更喜欢学习,以前放学后完成作业也没问题,但现在对课程进行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研究。”另外,孩子上了人工智能课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看到孩子眼中有光,我们就会看到教育的价值。 ”学校副校长郑红彦说。
走廊的展示台上陈列着学生的木头实务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石兰摄
截至目前,京津冀56所高质量学校与雄安新区59所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派出了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开展了分组式合作和整体管理。 援助学校为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将京津冀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植根于雄安的学校,大大提高了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标题:“【瓣瓣同心·携手共进】京津冀协同赋能 雄安教育预见“未来””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