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0字,读完约7分钟

一朵雪白的棉花,在反华势力眼里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东西了。 最近,他们发现棉花越来越多的“用途”,这种新疆随处可见的农作物成为了西方所谓“强迫劳动”的新“载体”。 英国广播公司( bbc )在15日的报道中,以“中国被污染的棉花”为主题,引用了反中国学者的所谓“研究”,称“中国迫使数十万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在新疆地区广阔的棉田里进行艰苦的体力劳动”。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阿克苏、库尔勒等地采访,发现新疆棉花生产已经高度机械化,bbc的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

库车种子服装企业生产现场的工作场景(范凌志/摄影)

“每年50万名采花工”? 新疆棉花机械化生产冲破反华学者的谣言

“新的证据表明,每年有50多万少数民族劳动者被派遣参加季节性采棉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可能具有很高的强制性。 ”。 BC的报道引用了美国反共组织“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郑国恩的所谓“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郑国恩近年来因炮制反华议题的虚假学术成果而闻名,是美国情报机构设立的反华研究机构的骨干。 在此之前,12月2日,美国国土安所有宣布,该海关边境保护局人员将在美国所有入境口岸扣留来自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和棉制品货物。 理由是兵团“存在强迫劳动”。

库车种子服装企业生产现场的女工(范凌志/摄影)

据bbc报道,年,阿克苏和田地区“通过劳动力转移派遣21万工人”,为“中国准军事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摘棉花。 “有很多迹象表明这种参与不是完全自愿的”。

但是环球时报的记者在新疆的采访中发现,bbc的报道存在巨大的事实错误: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高度机械化,即使在繁忙的收获季节,也无法使用大量的“采花工”。 当地棉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以人工开采棉的效率,每年12月前大多无法采集。 但是,在记者到访的几个“轧钢厂”(棉花加工公司),棉花的采摘已经完成,加工好的棉包排好队,等待送往下游公司。

在库卡种子服装企业的生产现场,有女工从事(杨若愚/摄)。

距离巴哥蒙古自治州泰昌农业开发有限企业法人代表李成俊担任企业农业板块已经过去了12年。 他2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从年开始,巴州地区农业棉花生产大部分已机械采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械化实现得更快,“年以前棉花劳动量大,最多的时候来自河南、四川等内陆省份3000亩以上的员工, 打扫田地边缘的棉花200人就够了。 ”。

在库卡种子服装企业的生产现场,有女工从事(杨若愚/摄)。

李成俊不是自夸,记者知道高度机械化的棉花生产在新疆确实不新鲜。 新疆昊星棉麻有限企业多年来收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的棉花,该企业业务经理高瑞楠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兵团机械化早于地方,目前兵团棉花机采收率已超过9成,部分地方达到100%

bbc记者称“在公共区域的拍摄被封锁”,当事人回应了

bbc的报道还充满了想象。 据报道,新疆“多个工厂出现在‘再教育营地’的围墙内或不远的地方,标志着大规模就业和拘留是两个并行的目标”。 报道还分发了阿克库尔斯库克市的卫星照片,说明道:“工厂和营地现在好像被合并成了大工厂的综合体。”

可以很认真地说:“‘教育中心’于2019年结业。” 24日,在bbc所称的“大规模工厂综合体”——库卡的石榴籽服饰有限企业,厂长黄丙友在当地回应称:“我们是普通工厂,管理者是内地招聘的,不是政府派遣的。”

库卡种子服装企业外景(刘欣/摄影)

兴趣是担心采访素材不足以支撑推测吗,写这篇报道的bbc记者沙磊(沙磊)大肆宣传说:“被警察和当地推进官等多次阻止拍摄,被许多身份不明者驾驶的车辆跟踪,被跟踪数百公里。” 沙磊及其团队还发布了在石榴籽企业外与多人吵架的画面,中年人用手挡住了该镜头,据说“bbc团队只在工厂外的公共道路上拍摄,但多次被不同身份的官员阻止”。

“这完全是颠倒黑白! 》《环球时报》的记者在视频中采访了一位停下镜头的男性。 他叫蒋勇,不是bbc所指的“政府高官”,而是石榴籽企业的物流安全部部长。 蒋勇向《环球时报》记者还原了当天的情况:“11月19日上午,我们的保安发现外国人拿着照相机拍摄工厂现场的情况。 我叫他们不要出去拍照。 我不知道他们马上把照相机对准了我。 作为工厂管理者,我有保护工厂安全的责任,作为个人也有自己的肖像权! ”。

环球时报的记者获悉,沙磊等人被发现后,该车辆迅速行驶,在被报警的警察停止之前,一直在附近盘旋或偷偷拍照。 蒋勇告诉记者,当时沙磊等人一直声称自己在“公共区域”进行拍摄,他觉得这种逻辑很荒谬。 “看着他们站在这里,离工作地点只有几十米。 按照他们的逻辑,那里不是工厂,而是我家,我在家洗澡上厕所,能让他们在“公共区域”随便拍照吗? ”。

蒋勇说,最令人生气的是,一名记者道歉后表示,蒋勇的形象不会出现在任何公共平台上。 结果,报道出来后,他在用手遮挡镜头的画面上被断章取义说“被当地官员停止了采访”,说“这样的阻止行动更值得怀疑”。 对此,蒋勇说:“我们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因为里面有员工在勤奋地工作。 我之所以兴奋,是因为之前也有外国媒体偷拍,发布出来的报道完全是中伤。 ”。

石榴种厂长:“强制劳动”完全不存在,对员工跳槽最头疼[/s2/]

石榴籽企业的工厂里到底有什么? 谜底让bbc记者“可能会失望”,环球时报记者24日进入这里时,和新疆许多地区的服装公司一样,看到了无污染的工厂、新机器和穿着整齐工作服的员工。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3月成立的石榴籽企业主要制作制服、箱包等产品,订单多来自新疆当地。

的石榴籽服装企业生产现场生产的小学制服(范凌志/摄影)

23岁的职场长阿力也·阿巴百克日是个爱笑的姑娘,这是她第一份正式工作,每月工资约2500元左右。 她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能在这里实现儿时的梦想。 是学习设计服装。 工厂提供给工人的宿舍是由宽敞的小区房间改造而成的,供暖、热水、独立卫生间等设施齐全。 女工詹娜古丽古哈拉木带着记者参观了她的宿舍,墙上贴的纸花吸引了记者。 她和室友说空其余时候剪的。

女工珍娜古丽古哈拉木温暖的宿舍

为了加强外界对新疆“强制劳动”的联想,bbc报道特意强调了工厂招聘员工的过程中有“政府动员与组织”。 对此,厂长黄丙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是不真实的。 他说工厂刚成立的时候,管理者拿着招聘广告分发给周边各村,各村都有联系方式。 员工家住附近的人早上来晚上回去,住远的有宿舍,一开始招1800多人,最后通过培训诱惑,自愿留下的有500多人。 工厂为了满足最低工资标准,在训练期间补助一部分工资。 “完全没有强制。 现在我们开公司是员工私下打听其他公司的工资,刚培训的员工跳槽,公司没办法。 ”。

的石榴籽服装企业食堂在等着吃饭,午饭是警察(范凌志/摄影)。


的石榴籽服装企业食堂排队吃饭的员工(范凌志/摄影)

明明要培训工作技能相对较低的工人,补贴工资,本来应该“利润至上”的公司为什么要来新疆开工厂? 在《环球时报》记者提问时,黄丙友说:“我们公司一赚钱,就要应对越来越多低收入者的困难,为了让他们共同富裕,就要投资社会。 这是我们中华文明传下来的。 ”(记者范凌志刘欣杨若愚)


(作者:范凌志刘欣杨若愚)

标题:“让英媒“大失所望”!新疆服饰厂厂长回应所谓“强迫劳动”:并不属实,最

地址:http://www.nh-inco.com/nnzx/1470.html